关于释戒嗔...跪求...

网上有关“关于释戒嗔...跪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释戒嗔...跪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师兄免礼,师兄请起,折煞俺也! 依戒、定、慧,实修佛法。 戒 (即:信、愿、行、)、定、慧三学。出自《楞严经》卷六: “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 佛教认为,世间的其他宗教与学问,都是有所缺憾,苦乐夹杂的,虽然看似有益处,但是随著因缘变迁,就会转变成烦恼,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 “ 有漏 ” 之学。 “ 无漏 ” ,意指没有缺憾,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而三无漏学,即是达到解脱烦恼,得到漏尽通的三种修行方式。 三无漏学是八正道的总结,其中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瞋、痴三毒,最终可以解脱烦恼、究竟涅槃。三者彼此加强,缺一不可,而且相辅相成。只要精进修行三无漏学,必定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之道。 三学是对付三毒之法。 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戒能伏贪爱心,息虑静缘为定定能伏嗔恚心,破恶证真为慧慧能伏邪痴心。 (一)戒学,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小乘有五戒戒:杀生、偷盗、邪*、妄语、饮酒、八戒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 大乘有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戒杀生、偷盗、邪*、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轻戒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等。 ( 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等。定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在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 “ 离 ” 。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2、二神。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盘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盘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 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慧 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即卓越)二字,称增上戒(梵adhis/i^la )、增上心(梵adhicitta ,即定学)、增上慧(梵adhiprajn~a^ )。盖 ‘ 增上 ’ 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 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关于三学之末的慧学,在十七阶段修行法里有 ∶ 宿住随念智、天眼智与漏尽智。在八正道则有正见与正思。行者如能奉行八正道不渝而证得阿罗汉果,即可得 ‘ 十无学法 ’ 。十无学法就是在八正道之外另加 ‘ 正智 ’ 与 ‘ 正解脱 ’ 二项,而此二者亦是属于慧学。 在中国, ‘ 禅宗 ’ 是特别侧重修定学派之一,它可能并非直接由印度传承而来,但它在修定可能间接受到印度传统的影响。中国流行的禅宗被认为是以坐禅为主的宗派,但是佛教本身却从不以坐禅为修行的目的,坐禅的根本目的在证得般若慧。在中国非常流行所谓的 ‘ 开悟 ’ 、 ‘ 开法眼 ’ 等术语,这才是禅定的根本旨趣。总之佛法所说的定,绝不是与外道者同其意义,而是证得般若慧的方便。 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 ’ 名义集四曰: ‘ 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 ’ 学此三法而到涅盘,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 ‘ 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 ’ 三藏法数九曰: ‘ 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 《荀子·解蔽》: " 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睡觉时会做梦,闲散时会懈怠,胡思乱想,使用时会出谋划策,所以说 " 心 " 这个 " 思之官 " 无时无刻不在活动着。所谓的静,只是不要让梦中的幻觉和闲散时的随便乱想去干扰正常的认识活动罢了。 " 静 " 与 " 虚 " 之间的界限是比较含糊的,两者经常并用,互训。荀子在这里对 " 静 " 与 " 虚 " 的内容作了相当明确的区别和界定。同时,他又是在肯定 " 思之官 " 无时无刻不处于 " 动 " 的前题下来谈 " 静 " 的。因此,他对于 " 心 " 的 " 动 " 与 " 静 " 的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是极其中肯的。 《大学》: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朱子注云: “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 ” 那么:知止,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定,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知至善的目标,立坚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所处而安,不为外界影响所动了。

居士五戒:《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杀戒第一。盗戒第二。*戒第三。妄语戒第四。酒戒第五。

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

(一)不饮酒

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

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

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二)不杀生

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与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类。

(三)偷盗

偷盗的对境有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是包括食物在内的所有财产。有人认为食物与饮料不包括在内,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有人对此反驳道:如果食物不是偷盗的对境,那么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遭遇饥馑的时候,是否就可以随意地去偷盗急需的食物呢?这种说法既没有教证的依据,从逻辑上来说也站不住脚。因此,凡是财产,都是犯戒的对境。

第二、就是所盗财产必须属于没有产权纠纷的合法主人,财产主人与当事人在所盗财产的权益上也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纠葛。

如果失主认为所丢失的财产不可能再找回,便放弃了寻找的念头,而从心里舍弃了该丢失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人在之后偷取了该物,但因为当事人所偷取的是无主物的缘故,所以不算是犯戒。

(四)妄语

所谓妄语是指:

第一、说妄语的对方必须是会说话、能懂事的人;

第二、所说的妄语是指特定的妄语,而不是指所有的妄语。

所谓特定的妄语,就是谎称自己具备在欲界之内,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之内的普通人所不可能具备的,类似于自己可以看到天堂、地狱、前世、未来等等的功能,以及神通之类的超凡功德。

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不在犯戒界线之内,因此,妄语戒是比较容易守持的。当然,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也纳入持戒的范畴,妄语戒就很难守持了。

(五)邪*

一般说来,邪*包含非行境、非处、非境、非时、非量以及非法的行*等等。

所谓的非行境是指:与受种族、主人、国王保护的对象以及非法的对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侣、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内的亲属、僧尼、别人已经支付了钱财的人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处是指:在除了密处之外的口腔、肛门等非行*处作不净行;所谓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师、上师以及僧众等附近,三宝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经书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的情况下),于对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线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时是指: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间、生患不能作不净行的疾病期间、产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以及伤心忧愁之时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内作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

所谓的非法是指:通过殴打等强迫手段所作的不净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具备对境、思想、行为以及结果四个条件,就会犯邪*戒。另外,手*以及同性之间的非梵行,也属于邪*的范畴。

当然,这里所说的邪*,是针对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则其内涵又有所不同,因为出家人必须从根本上断除不净行。

扩展资料

杀盗*妄四条根本戒,加上保护、护持四条根本戒的酒戒,就是所谓的居士五戒。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能严格遵守这五条戒,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持戒人。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就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修行人。

现在有些居士时常被是否出家的问题所困扰,其实,虽然出家比在家具有不可比拟的功德,从各方面来说都比较好,但出家毕竟是一个牵涉面很多、需要付出极大勇气的长远打算,要付诸实施也有一定难度。

如果暂时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出家,就尽量在刚才所说的四条或者五条根本戒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并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这在末法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古往今来的在家人,特别是藏地的在家人中,也涌现过很多超群出众的成就者。我们也亲眼见过一些并不具备超常智慧,在平时也没有守持很多戒律、修持太多禅定,只是因为值遇了一位伟大的上师,适当地修持了无上大圆满的人,在临终之时,却出人意料地显示出有殊常人的非凡表现。

这种情形,就像释迦佛在世时,每天会有不胜枚举的人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就一样。在如今的藏地,修行人获得成就的标志、现象也比比皆是,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异了。这就是藏密,特别是大圆满的功德。

关于五条戒的概念,已经简单地为大家作了介绍。现在请各位反省一下,首先,自己所受的戒体到底属于哪一个层次,是否需要重新发心。

其次,从受戒到现在,自己是否作过犯戒的行为,如果犯过戒,则即使依照小乘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重新受持,并且没有受戒次数的限制。在发现自己犯戒以后,就立即忏悔,忏悔之后,再重新受戒。

百度百科-居士五戒

关于“关于释戒嗔...跪求...”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初晴]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872.html

(30)
初晴的头像初晴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初晴的头像
    初晴 2025年09月09日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初晴”

  • 初晴
    初晴 2025年09月0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释戒嗔...跪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释戒嗔...跪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初晴
    用户090911 2025年09月09日

    文章不错《关于释戒嗔...跪求...》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