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曾国藩生平简介: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岁 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十六年)26岁 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 *** 、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三十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吏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二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三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四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五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六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七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相关爱国人物:郑观应、洪仁玕、陈玉成、石达开、洪秀全、詹天佑、林则徐、容闳、关天培、魏源、冯子材、李伯元、邓世昌、刘永福、黄遵宪、左宗棠、陈天华、唐才常、章太炎、朱执信、廖仲恺、蔡元培、严复、谭嗣同、黄兴、邹容、宋教仁、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龚自珍、徐锡麟、
一八九四年,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后,严重的民族危机笼罩在中国的上空。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耻辱和痛苦中开始了拯救祖国于危亡的探索。就在这时,一部名叫《盛世危言》的著作广为流传,引起了朝野的震动。年轻的光绪皇帝看了这部著作,立即下令速印二千部,分送给大臣们阅读。作者自己排印的五百部,也很快被人索取一空。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郑观应。他是一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是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
从买办起家
郑观应,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等,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一八四二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在家庭影响下,郑观应从小便跟随父亲攻读儒家经典,学习应试用的八股时文郑观应简介,想走上科举仕途。
香山离香港、澳门很近,不少人经商致富,有的还在洋行里当了买办。郑观应的家族亲友中也有几个这样的人,他很小就跟随他们到过澳门、香港和南洋等地。一八五八年,郑观应到香山县应童子试,连个秀才也没考中,这使他父亲很失望。于是,就改弦更辙,想让儿子从经商中求得出路。
这样,十七岁的郑观应便来到上海,投奔叔父郑廷江。郑廷江当时在英商新德洋行当买办。郑观应本想进英文书馆学习英语,但叔父却为他找了个差事,要他边工作边学习。起初,他在叔父供职的洋行里当一名听差,叔父见他能吃苦耐劳,就热心教他英语。
一八五九年,郑观应通过亲友的帮助,进了上海宝顺洋行。这是当时第一流的大商行。他在那里当一名低级雇员郑观应简介,工作之余,就到英人傅兰雅博士办的英华书馆读夜班英语,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不久,他便能够浏览英文书报。从书报上面,他知道了国外的许多事情。
郑观应的才干很快就得到洋行老板的赏识,一八五九年冬,他作为洋行的随行人员来到天津考察商务。第二年,他就被提升为宝顺洋行买办。从此,开始了他的买办生涯。
在宝顺的十年里,郑观应的地位虽然并不高,干得也不大顺手,但却能在上海这个动荡与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界里,努力探索发财致富的门径,学习经营管理的本领,以求得生存与发展,实现自己的抱负。经过几年的奋斗,他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资本,为自己独立经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八六八年宝顺洋行停业以后,郑观应和别人一起办起了和生祥茶栈,不久又开办了荣泰驳船公司、公正轮船公司。一八七二年,和生祥茶栈停业以后,他又来到扬州,当上了宝记盐务总理。一八七三年,郑观应参加了太古轮船公司的创办,并当上了这个公司的总买办。这样,他在上海商界的地位逐渐为人们注目。由于他经营有方,公司连年获利,因而在三年雇佣合同期满以后,又和他续订了五年合同。郑观应在太古的年俸达七千两白银,超额分红还要比这多许多,这使他有力量投资于更多的中国近代工业。一八八一年至一八八二年间,郑观应同盛宣怀等人集资开采了山东登、莱、青、莒四府和东北锦州等处的五金矿藏。在此之前,他已参与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筹建。一八八一年津沪电线线路开办时,他也有不少资本入股。一八八二年,他又集资开设造纸公司。到九十年代初,郑观应已是拥有万贯钱财的大资本家了。
萌发维新思想
当郑观应跻身于买办行列,日积月累地积聚资本的时候,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也日胜一日地侵入中国,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起来。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郑观应便开始在思想理论上探求救国之路。他注意阅读中外书报,凡是有关兴邦治国的道理,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他总是尽可能收录,反复揣摩。成书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救时揭要》,就是郑观应早期探索所得出的结论。
《救时揭要》汇集了二十四篇文章,其中大多数是反对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的。在书中,郑观应以极大的愤怒,揭露了外国侵略者贩卖中国人为奴隶的罪行。他建议在海外设立中国领事馆,以保护华侨的权利。他还要求 *** 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禁止贩卖与吸食鸦片,赈救水旱灾害等等。当然,郑观应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是触景伤时之作。他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将耳闻目睹的种种损国伤民的事实,一一列举出来,让人们看到了其中的利弊得失。他虽然也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张,但这只是些就事论事的零星建议,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见解。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郑观应中西文化知识的日益丰富,他的观察也越来越深入,开始触及到了社会上的一些本质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救国主张。《易言》一书,便是他救国主张的集中体现。
《易言》于一八八○年刊行,全书共三十六篇,主要的有《传教》、《交涉》、《公法》、《论机器》、《论船政》、《论火器》、《论开矿》、《论火车》、《论游历》、《论考试》、《论议政》诸篇。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出,郑观应在书中讲的是有关国家外交、内政的大事。郑观应认为,洋人有求于中国者“不外通商、传教两端”,而“通商则渐夺中国之利权,并侵中国之地;传教则侦探华人之情事,欲服华人之心”。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很深刻的。他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出发,要求华人、洋人人权平等,货税平等。他说: “外国税华货进口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求其轻”,“华人厚待西人者如此,西人薄待华人如彼,天下有此理乎?”
郑观应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艺。他在驳斥顽固派“以效法西人为耻”的观点时说: “人之耻莫耻于不若人,我不过欲效其技艺,臻于富强”。所以,郑观应从开矿、铁路、电报、机器、船政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以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值得指出的是,他在《论议政》一文中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希望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独裁。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有价值的思想。
投身洋务活动
郑观应在经营企业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出色才能,得到了洋务派官僚的赏识。一八八一年,李鸿章札委郑观应为上海电报分局总办。一八八二年,当他在太古轮船公司任职期满以后,就毅然决定不再续订合同,而到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从而结束了二十多年的买办生活,开始了新的探索。他想以自己的才能和经验,振兴中国的航运业, 与洋商争高下。
郑观应到轮船招商局以后,经过调查研究,亲自拟定了一系列整顿、改革措施,使企业很快降低了消耗,增加了赢利,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一八八三年十二月,他升任轮船招商局总办。就在这个时候,中法战争爆发了。郑观应立即上书,请求清 *** 抗战到底,并积极提出军事上的建议:培养军事人才,开办兵工厂,自己铸炮、造船;训练民团,守卫边疆,特别要加强琼州的防务。同时,他还向友人王之春自荐,表示愿为抗法战争出力。王之春将他推荐给督办粤防军务大臣彭玉麟。于是,一八八四年三月,郑观应被调往广东军营。他到广东军营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被扣留在香港的二十五尊大炮运回广东。这些大炮是清 *** 向德国购进的,在运抵香港时遭到刁难。郑观应到香港交涉后,大炮才顺利地被允许运回。
六月,郑观应又奉彭玉麟之命,冒着盛暑,到西贡去刺探法军情报。他化装成商人,居住在中国轮船招商局内,指挥随员出去侦察,终于将西贡至金边,金边至暹罗(泰国的旧称)的水陆炮台、兵房,一一绘成草图。郑观应不避艰险,迅速而成功地完成了使命,为清军在陆战方面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然而,腐败的清 *** 却在清军连连告捷的情况下,于一八八五年四月和法国 *** 签订了《停战协定》。对于清 *** 卑躬屈膝的卖国行径,郑观应十分愤慨,他写下了《闻中法息战感赋》:
牢补亡羊尚未迟, 农工商是富强基。
强邻环伺犹堪虑, 当轴因循岂不知。
贾谊上书唯痛哭,班超投笔莫怀疑。
疮痍满目凄凉甚,深盼回春国手医。
在这里,郑观应强烈要求朝廷亡羊补牢,使国家很快强大起来,他也希望人们学习投军从戎的班超,奋起为国效力。
一八八五年,郑观应奉命从广东到汕头、厦门和福州等处筹办援助台湾事项,途经香港时,太古轮船公司借故将他拘禁,关押了将近一年。原来,郑观应离开太古轮船公司时,曾推荐杨桂轩接替他的总买办职务,由他和另两人作保。不料杨桂轩在任职期间,亏欠了公款十万元,最后只身逃匿。太古公司向郑观应追赔欠款,因数额过大,尚欠四万元。为索取欠款, 太古公司就乘郑观应到香港之际,通过香港当局将他扣押。郑观应据理申诉,结果付了五千两白银才获释。
遭受这次打击以后,郑观应回到澳门,过了近五年贫病交加的隐居生活。但他那颗火热的爱国心却并没有熄灭。他没有沉沦下去,而是抱病著述,写成了近代史上著名的《盛世危言》一书,提出了系统的改良主义思想。
一八九二年,洋务派官僚再次委请郑观应帮办中国轮船招商局。这时的郑观应,已经是一个“穷人”了。许多人反对他去主持招商局,但郑观应却泰然自若,满不在乎。他拟定了开源、节流等一些整顿招商局的措施,包括出售过时的旧船、添置新船,以便多装快运,增加利润。他还巡视长江沿岸各埠,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具体的兴利除弊方案。经过整顿后的招商局大有起色,在与洋商太古和怡和的斗争中站住了脚根。
郑观应怀着救国图强的理想,在中国创办了不少近代工业。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他有着自己特殊的贡献。
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
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后因丧母回乡丁忧,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他因势在家乡创办湘军,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
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
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
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道光16年)26岁。
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至长沙,与刘容、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
试后改名国藩。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
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
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
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
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
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
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 *** 、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
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
12月,充文渊阁校理。
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
1844年(道光24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
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
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
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
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
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
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
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
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
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
行抵安微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
10月初抵家。
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
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
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
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
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
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
发布《讨粤匪檄》。
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
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
10月14日取武昌。
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
7天后收回成命。
改赏兵部侍郎衔。
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
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7月,坐困南昌。
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
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国华回籍奔丧。
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
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
第国华入李幕。
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
8月5日,抵武昌。
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
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
12月,作《爱民歌》以训
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
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
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
2月,作《圣哲画像记》。
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之策。
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
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
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
25日,移住安庆。
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内军械所。
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
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
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
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
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
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
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
12月,其第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
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中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
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中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
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
6月13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
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
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
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
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长子继位。
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
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10月,行辕移驻安陵。
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
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
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
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
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已养廉银中捐款课奖。
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
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
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
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
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
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
3月,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
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山东。
连续两次请假,在营调营。
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
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
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同时拟设译书馆。
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
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
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
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
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
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
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
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
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
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
奏准病假一月。
5月续假一月。
6月,天津教案发生,奉命前往处理。
7月11日,抵津。
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
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
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
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
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
10月17日,起程南下。
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
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
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
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
11月抵上海,23日在沪设宴庆祝61岁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岁。
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
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
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
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
追赠太傅,谥文正。
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
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
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以上是╰万能解╮团队团长“ 这是一种~ 生活态度”为您解答,愿您满意!
关于曾国藩的详细介绍
1、《细说清朝》
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对俄和战、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吴三桂、洪秀全、和珅、李鸿章、康有为、慈禧等历史人物。
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还阐释了顺治出家、雍正暴亡、乾隆身世等历史之谜。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2、《正说清朝十二帝》
该书讲述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清朝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
叙述了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无论是英明的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说清朝十二帝,就是正说一个王朝的兴衰没落,正说一个时代的岁月变迁。
3、《正说清朝三百年》
本书14个专题,旨在反映清王朝的主要方面及其发展。“帝王”部分不仅仅反映各帝性格、功过,更企图通过叙述各朝大事,勾勒清王朝的兴起与衰亡的轨迹。
“后宫”、“皇宫和皇家园林”、“王室”、“政治”、“官吏”、“法制”、“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科举”、“文化” 这些专题既横向展示清朝主要方面又纵向性地逐阶段地反映这些方面的发展。“灭亡”专题则专门叙述其灭亡过程。
4、《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5、《太监谈往录》
《太监谈往录》系多名晚清太监回忆录的合集,包括《宫廷琐记》(信修明著)、《清官太监回忆录》(马德清等述、周春晖记)和《太监往谈录》(耿进喜述、朱家浯记)3个部分。
内容多为身之亲历、目之亲睹和耳之亲闻,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记录了作者的太监生活及相关的宫廷见闻。
虽然他们在清官的服役时间、服务对象不尽相同,文化程度、思维定式各有局限,所述内容或多或少与事实存在误差,但由于都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却可以弥补史料之阙。将一个个零碎的细节连缀起来,呈现给读者的便是一段鲜活细腻、有血有肉的历史。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
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扩展资料:
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百度百科--曾国藩
关于“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涵柏]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64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涵柏”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文章不错《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