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城里大街简介

网上有关“所城里大街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所城里大街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所城里大街简介如下:

所城里大街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是烟台主城区的主要道路之一,呈东西走向,全长约400M。明洪武三十一年,始建奇山守御千户所,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便成了今天的烟台市区雏形。2021年2月9日,所城里十字大街开街,老街以崭新的面貌亮相仙境。

如今的所城里,城墙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城墙内青砖黛瓦、古色古香。走入焕然一新的所城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油纸伞随风摇曳、非遗面塑栩栩如生,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城,已蝶变成烟台“网红打卡地”。当所城遇上春雪,漫天雪花飘洒,古城愈发散发着古朴迷人的气息,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所城里大街的历史

所城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初。根据《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朱元璋准奏批建宁海卫“奇山守御千户所”,这就是烟台城市最早的发祥地。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军事防御城市特点,方型,有城无廓。

据《登州府志》记载,当年所城“砖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阔二丈,门四楼,铺十六,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四边城墙中部均开设城门,城设四门,东谓保德门,西称宣化门,南为福禄门,北叫朝崇门。门楼上建有庙宇,下层为指挥所,上层为远望所。城墙内侧建环形马道,城内街道布局呈方格网状。城内建有兵营区、操场区、粮仓区和指挥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所城里大街

长椿街,得名于明代长椿寺

1、平遥南大街,创于咸丰六年(1856年),歇业于民国二年(1913年),历时58年。又称明清街,自古以来就是平遥县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街道两侧的店铺都是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

2、松涛路,位于武汉市光谷中心城,道路等级为支路,道路起讫点为九峰一路——高新二路,长度为1451米,宽度为40米,南北走向。

3、琴台路,四川省成都市的珠宝一条街,建筑保留了一些古建样式。改造后的琴台路于2002年12月30日正式开街,全长900米,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4、梧桐街 Wutong Jie 道路(街) ,吴中区城南街道 位于吴中区城南街道槐香街西,南起文溪路规划向东延伸段(未命名)、北至兴昂路 长985米、宽32米。

5、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罕王”亦有通天路是通天街的由来?

长椿街,位于宣武区北部,北起宣武门西大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50年代辟筑成街,因街西侧有古刹长椿寺而得名。全长1265米,宽20米,1965年将下斜街南段并入,沿用旧称。2000年改造时将南段打通,并拓宽至30米,街南段东侧北部为长椿寺,南部辟为街心广场。

长椿寺,原位于长椿街路东7号院、9号院、甲9号院、11号院和13号院处,2000年扩建长椿街时,将长椿寺存留建筑加以保护,现为宣南文化博物馆,宣武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记载,明朝有一位神僧号“水斋禅师”,因为他能够仅靠一天内喝数升水,就可以七、八日不进食,所以被称为“水斋”。水斋禅师本名鹿阳明,原籍中山郡,生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十一日。史载他年幼时就极具佛性,“闻僧而悦,闻佛而称”,于是就在中山郡慈氏寺出家为僧。其后三十余年间,揭访过普陀大士、峨眉普贤菩萨、少林达摩祖师的道场,分别燃烧自己的一只手指来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最后他来到了北京,明神宗的生母孝定李太后笃信佛教,听到水斋禅师的事迹后非常惊讶和赞许,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下令修建长椿寺供水斋禅师居住。明神宗赐给水斋禅师的大弟子千佛衣、姑羢衣各八百件,米麦等物千石,代替神宗修行受持,并赐名为长椿寺。 长椿含有“长寿”的意思 ,典出庄子的《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长椿寺占地宽广,规模宏大,位居京城之首。寺庙坐西向东,有前殿、大殿、九莲阁、妙光阁、香林亭、一茎庵、后罩楼等建筑,九莲阁内原供奉有九莲菩萨,因而得名。长椿寺中还存有一座渗金多宝佛塔,“高一丈五尺,其高充栋。”原为5层,民国时期增建为6层,每一层的塔尾都挂有小铃,确是一件宝物,于“文革”中移走,现存于万寿寺内。院内还立有刻着明朝工部郎中米万种撰写的水斋禅师传石碑。大殿旁的小室内曾存有十几卷画卷,其中有两幅皇太后的画像,一位是明神宗的生母孝定李太后,一位是明思宗的生母孝纯刘太后。但这些画卷后来逐渐遗失,至清代乾隆年间就只剩下一幅卷轴了。

长椿寺从清代初期逐渐衰败,香火不盛,寺僧日少。尤其在康熙年间的一次地震中更是雪上加霜,“京城内外寺观浮图相轮之属莫不倾圮,而兹寺为尤甚。”墙倒庙塌,荒凉凄惨,虽经康熙二十一年和乾隆二十一年两次重修,香火却始终没有旺盛起来,一直作为殡葬停柩的场所。妙光阁于清代初年由文人龚鼎孳重修,后于乾隆年间倒塌,在嘉庆年间由居住在附近的浙江人出资重建,由长椿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座新的寺庙,取名浙寺。长椿寺和浙寺均作为停柩的场所,1927年~1933年李大钊同志的灵柩就曾在两寺中停灵。

解放初期长椿寺内尚存房屋227间,130户人家。后寺院建筑逐渐变为民居,寺内存留的石碑有的早已佚失,有的已被用做民房的房基。原古寺井盖,已用做垫路,长椿寺唯一保存下来的遗迹是一处完整的月亮门。也许我们只能从诗人的作品中才能窥见到当年长椿寺的景象,明代徐本高作有《长椿寺赠水斋上人诗》:“凉秋新月影生苔,古柏苍苍有径开。清梵数依祗树起,天花如共庙香来。”

长椿寺还是北京城内盂兰会的主要举行地。据《北京岁华记》载:“中元节前,上冢如清明,各寺设盂兰会,以长椿寺为盛。”盂兰会,也称盂兰盆会,起源于佛教传说,后演化为中国民间的鬼节。据说死去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来,于是人们制做荷灯,放在河里,为归来的亲人照路。中国自南北朝时开始出现盂兰盆会,到了明清两代,这一天皇家和民间都要做法事活动,由僧人持法器诵经来超度死人,称为法会。皇家举办的法会在道经厂和汉经厂举行,而民间的就在京城大小寺庙中进行。法会上有烧法船等活动,和藏传佛教的“打鬼”一样,实际上已由最初的宗教活动渐变为民间 娱乐 的一种形式。

长椿寺稍南的土地庙是老北京五大庙会之一。据史料记载,土地庙以丰台的鲜花闻名于京,丰台一带的花农多在此地卖花。据《六街花市》记载:“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日以所栽杂花到槐树斜街市之。”老北京有三大的花卉市场:花儿市、土地庙、中顶庙会,其中花儿市是以像生花为主,而土地庙和中顶是以鲜花为主。这可能也是长椿街如此有名的一个原因吧。

在封建社会,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所以称自己是“天子”,并称天子“受命于天”,是上天委任于人间的代理人,受天命约束。既然皇帝自命为天子,那么,通往天子居住地的道路自然就是“通天路”了。不错,沈阳的“通天街”的命名就是源于这样的寓意。

沈阳的“通天街”位于沈河区中部,过去是一条街,如今已经分为了“北通天街”和“南通天街”两条。北通天街北起盛京路(即清初的金银库胡同,又称军署街),南至南顺城路;南通天街北起乐郊路,南至文艺路。

这条通天街是沈阳古城中最古老的一条街,早在元、明两代就有,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不仅如此,这条街早在两千多年前既是秦汉两代该城城垣的唯一通道,也是北通长城、南达襄平(辽阳)的戍边要道。在元代的时候,沈阳老城是夯土围成的一座方城,城内有十字交叉形的大街分别通向四个城门,当时的这条街是南北相通的。

到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沈阳中卫城指挥的闵忠在元代沈阳土城的基址上又建造了沈阳砖城,这条街还是位于城垣中央,是明代沈阳中卫城南北门之间的通道。出城,北可抵达边墙重镇平虏堡(平罗堡)、十方寺(石佛寺)、上榆林铺等地,南可通虎皮驿(十里河)、辽阳。这时沈阳城内的十字街交叉点处修建了一座中心庙(此古迹今已整修如初),意在屏蔽四方,使南北、东西相对的四条街不能直视望穿,但通天街仍为十字街的南街。那时这条街为土路,是古城内与南门(保安门)外南北向的一条主街。北起北门(即安定门,明末改称镇边门,清代民间俗称“九门”),南经南门抵南郭,全长约二千二百米,宽约七米。

..努尔哈赤像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老罕王努尔哈赤进占沈阳后,改城门辟新街时,明沈阳中卫城北门予以保留,但南门被废,两门之间的南北通道只剩下城内部分。修建皇宫(东院)及文德坊、武功坊,占用了这条街的中部,东侧起建大衙门,北端是汗宫之所在,这条街又被截成两段。北段就是后来的“红墙胡同”、“广生堂胡同”。南段因为通往努尔哈赤居住的罕王宫,是通往天子(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开始称其为“通天街”。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改建沈阳城,改十字街为井字街,堵塞明代建的南城门,另在城墙左右开辟德盛(大南)、天佑(小南)两门。修建宫阙,大衙门西侧又起建崇政殿和台上五宫,通天街中段被圈入禁地,这条街又被截成两段。北通天街依然有汗宫改称的福晋衙门及王府,并与商街——中街相交叉。南通天街两侧则是将军衙署和府、道官员的宅邸、仓库等建筑,并与金银库胡同相交叉,形成了今天的“北通天街”和“南通天街”两条街。原来从此街出南门大道两侧的药王庙、驸马府、辉宗寺、黑牛圈等都被挡在城外了。加之,皇太极时期明北门亦被封堵,北、南通天街都成了不能通“天”的丁字街了。

应该说,尽管现在的通天街是沈城最古老的一条街,但它命名只能是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以后的事,因为在此之前,沈阳城还没有“皇帝”出现。不仅如此,努尔哈赤自辽阳迁都沈城后于何处居住?沈城到底有没有努尔哈赤居住的罕王宫?过去一直是个谜,直到《盛京城阙图》的发现,才揭开了谜底。

现珍藏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的《盛京城阙图》是现存最早的沈城形象资料。此图呈正方形,长与宽均为一点三米,是描绘于绢本之上的彩图。图内的重要建筑还注有满汉文字,标明名称。经专家详细考证后认定,这幅城阙图展现的是17世纪下半叶的沈城建筑景观。根据对此图内容逐项研究,人们终于解开了三百多年以前的沈城罕王宫的面貌。

当年努尔哈赤匆匆自辽阳迁都,仅在沈城居住了短暂十八个月便告别人世。这期间,他的住所历来真相不明,既不见清朝官方文献有确切记载,又少闻于野史传说,颇有几分扑朔迷离的神秘感。据史籍《奉天通志》推测,是住在沈阳故宫,其理由是:“必沈阳宫殿先已修筑,始议迁都。”这样的猜想竟相袭沿用了许多年。在《盛京城阙图》内,首次一清二楚地标明“清太祖居住之宫”并非位于沈阳故宫之中,而是坐落于沈城最北端,背靠北面城墙的“九门”而面南,这里才是努尔哈赤在沈阳新都城里的住处。

..罕王宫平面图

努尔哈赤居住的宫室具有何等奥妙?《盛京城阙图》有逼真的描绘:罕王宫原为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宫门两侧各有厢房,面对通天街。迈入宫门后为外院,北侧为通往内院的中门,与院内其他建筑同建于垫起的高台之上,迎面可见耸立于高台之上的串堂。沿高台拾级而上,走过串堂之门,便置身于二进院落。正面是三间宽敞高大的殿堂,是努尔哈赤住的地方,东西两厢各有三间配殿,是努尔哈赤的嫔妃们住的地方。虽是非常简单的两进院落,但其建筑风格与沈阳故宫相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围廊式建筑,屋顶铺有**的琉璃瓦镶绿边,气势非凡。

原来,1625年从辽阳迁都沈阳后,努尔哈赤没马上搬进现在的沈阳故宫,而是住在北城门前的“罕王宫”里。可努尔哈赤为何偏偏把他的罕宫地址选定在“九门”之前呢?这与“九门”的特殊结构有关。

..盛京城阙图

经专家认定,“九门”的构造极其独特,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人们司空见惯的城门只不过是条纵向通道而已。这“九门”则截然不同:若俯视其平面图,呈现两个对顶的“十”字形状,也就是说在纵向通道的两侧,各辟有两条平行的横向通道。如此,门洞内可大量屯兵,门楼上可观察敌情,易进易退,不仅便于得到城内兵力的增援,还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城堡,牢不可破,努尔哈赤之所以将罕宫背靠“九门”,正是由于对此多功能的城防工事刮目相看的缘故。因此,此门的作用非同小可,它无异于努尔哈赤罕宫的配套设施。这恐怕就是为什么努尔哈赤把他的罕宫选在“九门”的真正原因。

关于“所城里大街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王天霸]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589.html

(58)
王天霸的头像王天霸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王天霸的头像
    王天霸 2025年09月07日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王天霸”

  • 王天霸
    王天霸 2025年09月0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所城里大街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所城里大街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所城里大街简介如下:所...

  • 王天霸
    用户090710 2025年09月07日

    文章不错《所城里大街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