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论艺术家的人生修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艺术家的人生修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当今社会
艺术家门槛低到
好像随便想个花样
弄个噱头
搞搞人际关系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但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可没有那么简单
是需要用一生去修炼
下面我们来看看
陈仕彬先生怎么说
艺术家的人生修养
——陈仕彬
艺术家是用来创造美的,一个不能创造美的人是不能称其为艺术家的。而艺术家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自己的艺术。中国画通常有三种境界, 景物之境、笔墨之境和人文之境 。
绘画技法和笔墨的熟练固然可以创作出一幅不错的作品,但人文含量的多少,又影响着一幅作品的最终价值。因为哪怕是一点的人文含量,都会给人一种提神醒脑的作用。所以艺术家在做好艺术的同时,还要重视人生的修养。
沈鹏先生讲书法创作时谈到“书内书外,艺道并进”,重视“书外功”的修为,吾深以为然。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其人生修养也一定是有很高境界的。我认为艺术家的修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学识和品格 。
陈仕彬 《白云深处》
学识
“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董其昌的一句感慨,道出了艺术家应有的修为。不管是读万卷书的间接知识,还是行万里路的真切感受,都是积累学识的有效途径。
中国艺术向来以“玄妙”著称。只“玄”不“妙”称不上是艺术,只“妙”不“玄”不成其为中国艺术。而欲将此等境界挥洒于纸墨之间,对中国的古典文学首先要有一个清晰地把握。艺术乃古之雅事,历来画者最怕作品被别人批评为“俗”。画分匠体和士体,一旦入了“俗”的匠体,画得再精工也没有用,所以要入士体,而入士体就必须要有文化。
中国画家都是“三分学画,七分读书”。中国书法和绘画最终都是要看书法家和画家的人文修养。苏轼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明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说“要得胸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明李日华在《竹嫩墨君题语》中亦言“且凡浊之能汰,又在多读书、多探奇山水。”画法与诗文是相通的,必有书卷气,然后才可以言画。
诗词书画理论对艺术创作有指导和规范的意义,是艺术家需要多学习的。齐白石喜欢读书,他的闲章就有一枚“一息尚存要读书”,所以,他虽为农民兼木匠,却能在创作中做到不俗,成为一代大家。黄宾虹是学问家,做过美术编辑,读过许多书。当前书画界的沈鹏和程大利两位先生亦是从事编辑数十年,读书无数的人,故其作品均见很高的人文境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继承前人成果,从古诗词中吸取营养,据诗立意,方可创作出立意高远的作品。比如画家喜欢画一些唐人诗意、宋人诗意图等。王翚的《唐人诗意图》在2011年的秋拍中成交价达1.2亿。傅抱石《杜甫诗意图》在2009年秋拍中成交价达6002万港币。天价背后反映的是古典文学滋养下旺盛的艺术生命。当然,读书也不是只读文学类的,音乐、舞蹈、科技类的文章还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要走万里路。在行走中磨练人们的性情,加深对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感悟。在路上,体察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沐风雨而自华。北宋郭熙《山水训》说:“四季观山各有心得,春山淡靥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他能把四时之景把握地恰如其分,跟他常常深入观察大山是分不开的。宗炳遍游名山,方能有《画山水序》名作闪耀流传,其晚年才能卧游畅神。
石涛 《山居图》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七十岁游巴蜀写生创作。傅抱石率团行两万里写生,边走边看边想边写,体验生活,走进自然,大山大水的苍茫气象滋养了画家们的性情和笔墨,笔墨随着时代被赋予新的活力,借古开今,其画展“山河新貌”轰动画坛。
种种事实都在表明,要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去感悟、去聆听,“师造化”,才能有真切和独特的感受,“得心源”方能有所创造。一味的摹古,闭门造车,即使再像,也是活在前人的阴影下。张大千的临摹水平可谓乱真,尤其是他模仿的石涛的作品曾骗过多少行家的眼睛,但时至今日,我们看重的还是他对艺术独特的理解和表现。
石涛 《竹菊石图》
当然,并不是说为了“行万里路”这个目标去刻意的完成它,而是重在一个心路的历程,对外部世界感知的过程。一个县城里面的人,他的视野不一定就囿于他所生活的县城,八大山人就是典型例子,他可以超越空间上的局限。他一生没有走出江西半步,但却拥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
这种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从哪里来?一是读书,二是行走。我们一般都会把行走理解得过于表面化。其实,行走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可以单纯地理解为走路,理解为游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申为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如果仅是走马观花,抱着一个游戏的心态游玩,纵使环球几圈也不会有太深刻的感受。通过行万里路可以将积累的学识变成一种学养,养艺术家的一种浩然之气。
黄宾虹 《拟孙雪居笔意》
品格
王昱强调:“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约毫端。所以,历来‘端正’二字极为重要。”艺术家还应该有养浩然之气的精神自觉。诚如陈传席先生所言:“我们的时代更需要汉唐的豪气、猛气、大气、厚气、健气,更需要有阳刚的正气。
”气是生命之本,更是治学从艺之本。画家胸中有气,画中才能有气,大胸怀才能呈现大山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叙画》),凡是好的艺术品都会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和激荡着胸中之气。
绘画不能不强调笔墨的技艺和书法的功力,然而这些都熟练后,也不见得就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
黄宾虹 《江行图》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有云:“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突出人的出尘淡雅,不俗品格。
倪瓒有云:“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幽谷中的兰花独自地开着,虽无人欣赏,却并不懊恼。它清新脱俗,心灵澄澈,迎着春风,绽放自己的微笑。
石涛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他强调不是凭技巧去写字作画,而是凭智慧。为技巧呕心沥血,用尽心思,不如吞下一团雪,陶养出一颗澄明高旷的心。
黄宾虹《湖雪晴霭》
正是这种脱尽尘浊的胸襟去澄怀味道,方能体会天地至美,含道应物,由技而进乎道。道是人生修养的境界,对道体悟程度的高下则反映了人品的高下。人品的问题就会影响到画品,以致于“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悟道之珍贵与难得。悟道的目的在于体悟天地自然的神趣,而图画山水就是体察天地至道的途径,完成心性的自我修养,这种行为也更加接近绘画的艺术性真谛。
艺术家还应该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并将此作为持久创作欲望的激发。艺术家还要有胆识,李可染也强调胆的可贵,要有通天包地之胆和融汇古今之心。文人的情怀,士夫的使命,“独善”与“兼济”的和谐统一。
倪瓒《容膝斋图》
艺术家的修养,对于中国画而言主要作用于人文境界,同时对笔墨的气韵也有影响。中国画本身就是写哲学、画哲学,是书画家人格化的表现,是艺术家心灵映照的产物。谁的画中人文含量高,谁的作品就更能引起审美共鸣,用曾来德先生的一个观点就是能更深地“伤害”到观众。这里的人文含量主要是指题跋、书法、诗词、印章等人文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大家最终都是在人文这一境界中奋力冲刺,超越了众多的平庸之辈。
人文修养不仅比在作品里面,还比在作品外面。假如两个画家在景物和笔墨方面不相上下,那么格调、人格魅力高者更容易被社会接纳。
陈仕彬 《江山春风积雪晴》
王书侠的艺术经历
晏晓斐,原名晏小飞,字玄达。1979年3月出生于湖南岳阳。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6年9月入京游学,先后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先后沈鹏先生、王镛先生、胡抗美先生、曾翔先生、陈文明先生。曾工作于中国书法院办公室,担任专职书法家、学术秘书六年,期间全程参与“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担任申遗片书写者。现为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秘书,永和书社社员,国书会成员,三联书社社员。书法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毛里求斯等国际大展,并多次参加国内书法展览,个人专题、文章和书法作品散见于新浪收藏、百度百科、《光明日报》、《艺术时空》、《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东方艺术·书法》、《艺术时空》、《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北京晨报》、《北京商报》、《王羲之书画报》、中国书法网、书艺公社、当代书法网等杂志报刊及全国各大专业网站;作品被多家学术机构收藏,并镌刻碑林、牌匾,出版有《晏晓斐书法作品集》、《中国书画博览精英卷——晏晓斐》。
1988年起跟随父亲学习书法,研习《多宝塔碑》;1994年,师从田正前先生,研习行楷;1998年,师从陈文明先生,接受中国美术学院专业训练,研习诸体;2000年,加入永和书社,书法作品五件入展“永和七子“书法篆刻展(长沙、岳阳),同年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岳阳分校聘为书法教师,书法作品一件被湖南省图书馆收藏;2001年,在中国首届“南方长城杯”书画大奖赛中获铜奖;2003年,入展“第二届流行书风征评展”(北京),入展“法非法——永和书社第二回书法篆刻展”(岳阳),荣获湖南省2003年度“书法之星”称号;2004年荣获岳阳市文联文学艺术创作奖; 2005年,入展“永和书社第三回书法篆刻展览(长沙);在岳阳市政协第二届“团结杯”书法大奖赛中获一等奖;书法作品一件被岳阳市档案馆收藏。
2006年9月,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期间多次担任文艺晚会主持、学术研讨主持;10月,参加“京湘墨潮” 永和书社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部分师生书法篆刻作品展暨永和书社第四回书法篆刻艺术展(湖南省图书馆);入展中国书法群落精英联盟展(北京皇城艺术馆)。11月,书法作品荣获湖南省第五届“三湘群星奖”;书法作品一件被岳阳楼景区收藏并镌刻碑石。2007年4月,《书法产业报》专题介绍《来自洞庭湖畔的青年书家晏晓斐》;5月,入展“渊源与流变——二王及帖系书法研究展”(中国书法院主办);6月,参加07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暨高研班结业作品展;7月,荣获“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书法艺术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主办);8月,《中国书法法院学习小结——飞雁数行啄蔓藻,京郊十月发青兰》文章(约2万字)发表在《东方艺术﹒书法》总140期。9月,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担任办公室学术秘书。10月起,相关新闻报道及学术文章陆续发表在《东方艺术﹒书法》、《艺术通讯》、《中国书法院学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美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艺术时空》等报刊杂志。2008年1月,特邀入展“翰墨春光”——书法网年度书坛精英展”(北京);2月,《永和九年小记》一文发表在《书法报》;4月,入展“2008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家(苏州)提名展”,在苏州当代书法院举办书法个展,并出版个人作品集,《歇罢狂心——八面风侧记》一文发表在《东方艺术·书法》总第157期,同时发表书法作品两件;5月,参加文化部青年抗震救灾捐赠活动,参加书艺公社抗震救灾捐赠拍卖活动,参加中国首届百名中青年书画名家助残作品展(湛江),入展全国第二届百名著名书法家邀请展(青岛)。6月,入展“激情奥运,扬帆青岛——中国书法院精品展”(青岛),参加中国长城书画院抗震救灾书画义捐活动;7月,入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8月,“思齐之旅——晏晓斐书法作品展”在山东淄博荣宝斋大厦展出,《顺节夫人李氏墓志》临摹感言及作品发表在《东方艺术·书法》总第164期,入展“中国千名书法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志愿活动”(中国书协主办),书法作品被国家体育馆永久收藏;9月,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正式参与“中国书法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负责相关文案起草,同时担任申遗片书写者;11月,书法作品两件入展“不屈的脊梁”四川省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主题美术作品展(成都),入展全国著名中青年书画家承德展”(承德),入展“中国普陀山佛教文化名家艺术书法大展”(舟山)。2009年1月,赴苏州参加“西园雅集”活动(苏州);2月,《黄庭坚书法赏析》一文刊登于湖南美术出版社历代法书系列《黄庭坚卷》;4月,与王镛先生、曾翔先生等访问韩国,参加“第二届国际书法年展”开幕式(首尔),入展“渊源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展”(长沙),接受书艺公社采访,《问答书坛对话晏晓斐》同期推出;5月,入展“全国中青年书法走进798展览”(北京);6月,入展“2009济南·第四届青年书法双年展”(济南);7月,由王镛先生题签的《晏晓斐书法作品集》由中国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散文《收到第五封家书》发表在《涉事》第二期,同时选登书法、山水作品两件;8月,入展“全国百人写经展”(洛阳),《在书法里找自己》一文发表在《中国文化报》总第5096期第六版;9月,参加“第二届泰山书法论坛”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泰山诗主题书法展”(泰安),入展“平川杯全国青年书画名家邀请展”(郑州),入展“织金书画邀请展”(织金),入展“中国书法家网——当代名家网络邀请展”(北京),书法作品两件被福建武夷山景区收藏,并镌刻碑林(武夷山);10月,入展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名家邀请展”(郑州),入展“南潮北风书坛精英联展”(临沂),入展“书艺公社七周年纪念活动”,评论文章《芳渚临流冷香凝——记美女书家史向琼》一文发表在《艺术中国》2009第十期;11月,书法长卷作品一件参加上海高尔夫爱心联盟(SGCU)举办的慈善拍卖,以现场最高价五万成交,所得善款全部捐赠四川地震灾区;12月,入展参加“林润生诗词名家书法作品展”(揭阳),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市场投资指南》(湖南美术出版社),参加“浓情泼墨新农村——西园雅集走进永联”活动(张家港),入展“湖南·山东中青年书法年展”(济南、长沙)。2010年1月,入展第一届林州国际水墨双年展(林州、上海、北京);2月,在文化部的组织发动下,与曾翔先生等一行赴陕西地震灾区送春联下基层(宁强、汉中),《书家读书》一文发表在2010年2月23日《中国文化报》第十版;3月,参加“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大展”(庆阳);4月,入展全国首届篆书展(中国书协主办),入展“2010韩国风情国际扇面美术作品邀请展”(首尔),作为“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专家团”成员协助组织专家在湖南进行了为期一周左右的书法考察活动(长沙、永州),并作为荣宝斋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编辑《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成果集——永州石刻卷》,个人考察手记《石孕精忠魂,文开天字山》发表在《中国艺术报》(2011年12月9日第五版),参加“中国书法院成立五周年成果汇报作品展(邯郸),参加“笔墨写七彩、真情感苍天——中国国家画院向云南灾区捐赠活动”(北京),评论文章《走在大路上——汪均书艺印象》刊登在《汪均书法作品集》;5月,评论文章《任逍遥》刊登在《郭强花鸟画集》,入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主办),入展全国第三届百名著名书法家邀请展(青岛);6月入展北京交通大学名家作品邀请展(北京),入展“二十一世纪写意书法大展”(武汉),入展“生命与形式”全国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惠安);7月,“楚卒过河——晏晓斐书法网络展”在全国十余家书法网站同时固顶展出;8月,参加“同舟共济”全国书画家为江西洪灾捐赠义拍活动(临川);《中国书画博览——书坛精英·晏晓斐卷》出版;9月,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胡抗美先生,入展“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走进昆明展”(昆明),入展“走进太阳谷”首届全国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德州);入展“情系西南——走进普洱中国茶城书画邀请展”(普洱);,入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创刊30周年书画展(北京),参加并策划“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十二人学术展”(北京),入展“山海情怀——当代书法名家百人精品邀请展”(烟台),入展“全国书法小品邀请展”(北京);10月,入展“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 (66人赴法国、德国展);11月,入展“藏风聚气汇京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作品展(中国美术馆)。2011年1月,《文化青年》2011年第一期专题介绍,入展《中国文化报》创刊25周年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北京),入展“第三届四川·北京书法双年展”(成都),参加文化部组织在京书法家赴大兴区西红门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北京),入展“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书写春联邀请展”(北京);2月,入展“当代书法百家横卷专题作品展”(北京);3月,入展《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展览,书法作品一件发表在中共财政部主办的《纪检论坛》上,入展百名书家书钱安华诗词作品展(北京);4月,《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总第57期专题介绍,“晏晓斐作品专卖”在中国琉璃厂开通,晏晓斐工作室落户中国书画大世界,晏晓斐艺术馆落户世界艺术馆,晏晓斐书法网落户中国书法网,晏晓斐网络展在中国书画论坛总固顶报道;5月,入展“经藏——全国书法名家写经展”(北京),入展“翰墨焦点-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北京),参与“翰墨千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展”筹备工作,入展“翰墨千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社团作品展”,同时编辑《翰墨千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发展纪要(2004——2010)》,参加中直书协主办的“庆祝中国***建党90周年著名书法家笔会”(北京);6月,入展“全国书法现代刻字名家邀请展”(合肥),入展西藏自治区党委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拉萨);7月,作品5件参加国书会首届书法展(北京太庙);入展庆祝中国***建党90周年、炎陵县建县800周年“印象炎陵”书法作品展(株洲),《渊源流变,翰墨千秋》一文发表在《中国艺术时空》第一期;8月,入展“纸上清风——百家扇面书法作品展”(潍坊),评论文章《率真精神,抟庐气象——读老魏篆刻》刊登在《魏广君书画印作品集》,评论文章《我师容一乃大宽》刊登在《陈文明书法篆刻作品集》;9月,入展 “第五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暨第二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中国书协主办),入展湖南省政协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法美术展”(长沙),《涉事》第五期推荐介绍;10月,入展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传统与实验水墨双年展”(台北),《青少年书法报》专版介绍《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第一阵营——晏晓斐》;11月,入展第四届中日韩国国际书法年展(襄阳),入展“飞云诗歌名家书法展“(北京正阳门);12月,接受《北京商报》中国书画周刊主编采访,《晏晓斐——晓风成曲,斐然成章》专题专版报道发表在第2443期,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型笔会”(北京);入展“渊源与流变——晋唐楷书研究展”(北京),入展“当代湖南中青年书法50人晋京展”(北京),入展《东方艺术、书法》提名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作品展(北京)。2012年2月,入展中国当代书画百家展(菏泽);4月19日,《北京晨报》翰墨名家专版刊登《澄怀观道——晏晓斐其人其书》,书法作品6件入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田野考察——永州石刻”成果汇报展(北京);5月,赴日本参加“中国首届百名著名书画家亚洲行——日本友好行”活动(日本),入展“文字文明——中韩艺术家交流展”(北京),入展“东边以东”——书画联展(北京),“晏晓斐书法百件新作展”在当代书法网总固顶展出;6月,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山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秘书,书法作品两件参加“太平洋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以4000元/一平尺的价格正式成交,入展“守望——中国书法名家政法益阳行作品展”(益阳),入展“赣州书法院成立暨特邀名家作品展”(赣州),入展“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温州);7月,入展“建安文学杯——全国实力派书法家邀请展”(临漳),入展国书会第二回展览(廊坊),入展“潍坊书法院成立暨特邀名家作品展”(潍坊);8月,《东方艺术·书法》总第260期书坛中坚栏目刊登晏晓斐书法专题,入展“风清气正迎党的十八大——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苏州),入展全国文化系统青年职工书法美术展(中国美术馆);9月,参与策划并入展“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枣庄),入展“陇上文馨——庆祝西北师范大学一百一十周年华诞暨西北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成立”大展(兰州),《中华楹联报》总第84期第四版刊登《晏晓斐联墨作品选登》,入展“气象洞庭——中国书法院岳阳十三人书法作品展”(岳阳);11月,《羲之书画报》通版报道晏晓斐书法作品选;12月,被河北美院聘为特聘教授,设立晏晓斐书法工作室,负责本科一年级及大专毕业班书法教学工作(石家庄),加入中国三联书社,入展《东方艺术·书法》提名的“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作品展”(北京),入展“歌翰”——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北京),《艺术画廊》专题专版报道,被文化部青联选为第三届委员。
2013年4月,受邀参加永新万人书廉启动仪式(井冈山);5月,入展“相约南书房——当代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东莞);6月,入展“笔墨东方——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并受邀参加开幕式活动(成都),入展国书会第三届书法展(兰州);7月,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同月分配至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8月,受邀参加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主办的文化进部队慰问活动,《佛光诗书画》第40期第二版名家专栏刊登晏晓斐书法专题,入展纪念梅兰芳诞辰一百一十九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9月,受邀参加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三联书社主办的文化进学校慰问活动,作品两件入展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赴毛里求斯书法作品展”(毛里求斯),作品两件入展“我舞月徘徊——荣宝斋长沙中秋全国书法名家赏月书法小品邀请展”(长沙),“晏晓斐书法作品展”在郑州当代美术馆展出(郑州);10月,《文化艺术报》总3503期书画专版专题介绍《晏晓斐·印象》,特邀入展“首届芙蓉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长沙),11月,《云社学刊》第三期专题介绍,“有凤来仪——曾来德、裴书鸿、晏晓斐、沈小皴书画联展”在山东淄博开元文化城主办(淄博)……
纵情于山水之间
——记国画家王书侠
生于斯,长于斯,而回报于斯,这是一位艺术家贯穿一生的情结。出生于泰山脚下的山水画画家王书侠,大半生致力于创作以泰山为题材的山水画,画作中的那山、那水、那些风土人情,都深深表达着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深情。
王书侠,1958年10月生于山东泰安,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擅长中国山水画创作及美术理论研究,以写意山水画见长,致力于泰山山水画研究几十年。现为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书法学会理事、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泰山山水画院院长。他的作品曾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60周年”全国美展、“建国55周年全国青年美展”、“2007年全国百家金陵中国画展”、“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其中4次获奖。多幅画作被毛主席纪念堂、鸦片战争博物馆等收藏。他曾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以及广州、济南、福建等地举办个人画展,5次在国外举行联展。已出版《王书侠写意山水》、《传世典藏——东岳泰山图卷》、《王书侠写意山水精品》、《丹青典藏——王书侠山水画》画集、《中国画收藏文献》个人专辑。 几十年如一日执著的艺术探索过程中,对绘画的热爱是王书侠最大的动力,绘画也见证了他所有的汗水和执著。
从童年起,王书侠就迷上了画画。上小学时就开始临摹芥子园等古画。高中毕业后,他画了3年的宣传画又考入了大学,严格的素描、速写、色彩、图案设计等造型与设计训练,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心爱的画笔,而且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让更多的孩子走上了艺术之路。
自1990年起,王书侠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山水画。近20年的时间里,他沉浸在山水笔墨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他从画里看到了技巧,更从画里看到了人生。绘画风格上,王书侠走的还是雄浑一路,其特点可概括为朴、厚、苍、润四字,这与王书侠宽厚的性格有关,也涉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体验。谈到自己的创作,王书侠告诉记者:“我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笔墨的形象化阶段,二是形象的笔墨化阶段,三是形象的符号化与笔墨的意象化阶段。”
中年的王书侠,开始对自己的坚持进行更多的思考。当他对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感悟日渐深刻,他作品中的形象与笔墨更加浑然相融。“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王书侠说,“这也是文化体验的艺术化过程。” 王书侠是少有的以泰山为母题的山水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曾来德曾评价:泰山是历代画家难以表现的题材,因为泰山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很难驾驭。王书侠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创作出了能够成功表现泰山精神气象的作品,难能可贵,为泰山代言、为泰山传神已成为王书侠的一种责任与使命。
随着绘画过程中民族情脉越来越清晰,王书侠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泰山文化。王书侠的绘画追求厚重沉稳,画面构图严谨平实,笔法以骨力见长,线条极有力度和霸气,因而画中山脉具有巍然压顶之势,所勾山石方硬坚固、树木昂扬挺拔,体现着庄重光明之气象,看了使人精神振奋;把泰山庄严静穆的神态,雄浑厚重的气势,高贵伟岸的身姿刻画入神,同时把泰山不骄、不媚、不屈、不俗,群山王者的威严静穆,五岳之尊的浩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书侠的心里,中国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还肩负着民族文化道义。在他的画作中,乡土是民族情脉的具象,泰山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文化的厚重感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他笔下的是泰山,又不仅仅是泰山,每一个厚重的点,每一条飘逸的线,每一团滋润的墨,都在写着一种精神——民族的精神,这是王书侠对中国文化的体验与再现,也是他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作为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王书侠还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谈到如何处理创作和教学的关系,王书侠这样告诉记者:“艺术创作与教学,在我看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相互促进互相提高的过程。”王书侠认为,艺术创作过程是对艺术语言形式探索的过程,艺术相对于实践者来说,一个“由技入道”的过程,其道理类似“庖丁解牛”,也就是由技法的纯熟来实现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教学则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同样离不开技法训练和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老师的艺术创作水平与能力对教学有直接影响,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看到自己的未来。
王书侠授课方式很灵活,从不照本宣科。他喜欢用具象的、生活化的事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化的知识,并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作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一个画家的成功,要靠自己的画作来证明;一个老师的成功,则是通过培养的学生来体现。艺术教育过程是一个使学生渐悟的过程,要通过大量的训练让学生寻找方法与规律。对于学生要多鼓励,帮他们树立目标,激励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今,已经从事艺术教育近30年的王书侠,堪称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的还在国外发展事业。
“老师要做学生的楷模,老师只有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有所突破,学生才会从中汲取经验与力量。”怀着这样的信念,王书侠更加坚定地跋涉在艺术追求和教书育人的路上,继续纵情于山水之间。
关于“论艺术家的人生修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沛柔]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492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沛柔”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论艺术家的人生修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艺术家的人生修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当今社会 艺术...
文章不错《论艺术家的人生修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