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关于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的简介)

网上有关“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关于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关于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过程

1、方言文学

20世纪从20年代初的新旧文学论争时开始触及乡土文学, 到30年代乡土文学的口号被正式提出,并引发了一场较为广泛的讨论, 20、30年代对乡土文学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主张写台湾本土的事物, 而在形式上主张用台湾话语但它从文化的角度上对民族意识与地方色彩进行强调。本时期台湾乡土文学是反帝反封的现实主义文学,且主题表现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统治,洋溢着浓郁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这阶段,赖和创作的《可怜她死了》、《惹事》、陈虚谷的《荣归》、龙宗英的《植木瓜的街市》、扬云萍的《月下》、张文环的《哭泣的女人》、扬守愚的《过年》、郭秋生的《不可抗争的命运》、 赖庆的《女性悲曲》、徐坤泉的《可爱的仇人》等都是较好的作品, 特别是扬逛的《送报夫》等作品, 不但继承了赖和的写实主义,还对日本殖民主义统治者进行了控诉, 而且在作品中还透出了希望的光亮, 有新的高度。

2、农村文学

1930年8月, 台湾《伍人报》连载了黄石辉的长文《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不管你是支配阶级的代辩者,还是劳苦群众的领导者, 你总须以劳苦群众为对象去做文艺, 便应该起来提倡乡土文学, 应该起来建设乡土文学。”显然, 黄氏的乡土文学是以劳苦群众为对象的, 为劳苦群众服务的文学,关注农民疾苦的文学创作。由于政治高压, 乡土文学在40、 50年代几乎处于沉寂的状态,,只有钟理和、钟肇政等少数几个人在默默耕耘着。

3、现实主义文学

60年代后期, 陈映真、黄春明、李乔、郑清文、王祯和等在文坛崛起, 他们的创作以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改变了台湾当代小说的发展走向。陈映真的小说将浓郁的民族意识、高度的国际主义和强烈的时代观念相结合, 深刻地表现台湾社会的动荡变迁, 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和思辨力量。黄春明的创作以其对乡土小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 被誉为小人物的代言人。

直至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大家陈映真的出现才使我们真正领略到乡土文学在台湾文学中的强大力量和风采。70年代 “乡土文学”创作高潮:陈映真《唐倩的喜剧》、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王祯和《嫁妆一牛车》。80年代以后, 台湾文学出现了思潮和创作多元化的局面。现实主义精神的青年作家群的开始崛起,。

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

发生于1977 年至1978 年间的乡土文学论争是一场以文学为突破口, 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大论战。以官方势力联合现代派作家为一方, 以在野的自由乡土派为另一方, 两股政治势力、两种意识形态、两个阵营的作家队伍在争论围绕如何评价乡土文学, 如何评价台湾文学的现状, 如何看待台湾社会现实, 如何对待传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当时许多文章对乡土文学持否定的态度。台湾当局也神经过敏, 指责乡土文学为“ 工农兵” 文艺的再版, “ 要予以彻底的扑灭与打击当时乡土文学作家尉天聪这场论争厘清了1949 年以后官方文学与民间文学( 主要是乡土文学)两种异质文学的发展路线, 为乡土文学在文坛争得了合法的席位, 并形成了一支以本土作家为核心的乡土文学创作队伍。建立了台湾文学的民族风格, 回归乡土, 反映现实, 成为作家的共识。乡土文学思潮遂成为台湾文学主潮。通过这次争论, 台湾的小说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大批较好的作品陆续发表出来。

台湾乡土文学以其卓著的反思和现实关怀精神, 使台湾乡土文学成为中华文化思潮中独具个性的一脉, 是台湾人由惶惑到反省, 由沉默到呐喊, 由悲情到自救的心灵历程。

求优秀文学作品,至少十篇文章,求各位帮忙。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林海音于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于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擅长于表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旧交替时代女性的爱情婚姻问题。她的笔,近乎固执地游戈于这一领域,不断地挖掘、探索、思考,努力地从爱情和婚姻这一面古老的镜子里,反映历史的变迁与时代风云的起落,或正面、或侧面地映现出清末民初直到抗战以后中国社会的风貌,构成了一部近代以来中国妇女的婚姻史。

扩展资料:

创作特点: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

可以说,她笔下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意思是说,她所描写的女人皆尝过失望,爱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没有一个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虽然这些女人并不缺乏生活上的欢乐或赖以生存的爱情,但她们仍是不幸的一群。

主要作品:

1,《绿藻与咸蛋》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里面选录像了“绿藻与咸蛋”、“伸会”等13则短篇小说,多是林海音搬到台湾后的生活小品。小题材孕育了林海音的大抱负,她伸展触角、多方取材,娴熟的挪用象徵每排情节,结构巧妙更成就了逗人进胜的戏剧性。在《绿类与咸蛋》中,一篇别开生面的教育小说,首开和类型先例,深切的人道关怀,通过洗鍊文笔,悲敏而不流於滥情。

2,《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由吴贻弓执导。

3,《春风》讲述女校长办学有成,化雨无数,却在婚姻上力不从心,致使文弱的丈夫于中部另筑爱巢,且养大一个乖巧伶俐的小女儿。

林海音的《窗》全文! 急急急!

趵突泉(课文) 老舍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幽静极了。这水就是从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沿着小溪往南走,就来到趵突泉公园。一个开阔的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多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背影》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荷花》叶圣陶

今天清早进公园,闻到一阵清香,就往荷花池边跑。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了。那画家是谁呢……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周行、李平他们在池对岸喊我,我才记起我是我,我不是荷花。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扇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

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作诗,我要试试看——当然还要好好地想。

全文

窗,你遮挡了我的身,却永远遮不住我的心、我的思与念、我的秋夜与晚风。窗,你凌乱了我的书,却永远隐不了书的墨香、书的肥与瘦、书的典雅与雍容。

窗,你就那样子定格在这里,岁月沧桑了你初生的鲜艳,风雨浸湿了你凹凸的衣着,尘埃借住了你粗糙的毛孔,虫子啃噬了你坚强的脊骨,藏书挤占了你狭窄的心胸。

窗呵,你的身躯已经苍老,我无能为力,只能撮合你与书籍相合,惟愿书中黄金为你添色,书中如玉容颜钟情与你。窗,我亦与你同在。

走来窗下笑相倚,寂寞伶仃,唯窗怜惜,清涧月光,如流岁月,尽皆妆点这窗台倩影,与我如影随形,如泣如诉,倾述着充满奇异的故事,久久未能落下圆润的句号,逗儿号一个紧接着一个的排列,串成一行行浅谈的记忆音符,平仄而有韵律。

不需唯美,只需窗台一处,堆叠情书千封,情话不尽,唯心一颗,与窗交心,流年不腐!窗前向秋月,碧心融窗影,寒风拂尘,搓净了你,你从岁月里夺回了一丝鲜丽的边角,无奈风静时,风尘依旧沾染了你;无力的挣扎,显露了你苍脆的骨架,尽被寒怯的光阴风化,留下斑驳的痕迹。

仿佛被时间践踏了一般,可是你毅然定格伫立,不曾折腰屈眉,也不曾横眉冷笑,只确默默中迎来风尘,又静待风雨洗浴,循循环环,直至筋骨不在。古城阁楼,窗台都很秀气,雕栏画眉,宛如浅妆淡雅的少女,偶见窗扇半开,都会想象成闺中少女临窗远眺看山,看日出,看日暮。

倘若你站在楼下叫她,她便会探出头来,对你嫣然巧笑,那双灵动的秋眸能把男儿心都给勾走了。如是一见钟情,且请“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能乎?

我的窗,不似那么秀气,也没有那般灵动,可仍然勾动了我的心,她刚直,木格的体质,外有一层漆装,内已有不知何时入住的“土著”啃木虫,天气一有些邪热就能听到它进餐的吱吱声,稍有些不厌其烦,呵呵,“房东”都未赶走它,为之奈何,我也就没必要自烦气恼。

此窗一隔层排列了我的一些书籍,我时常就窗台揣下一碗碗心灵鸡汤,慰藉心灵,在另外一些信笺上写情书。另外一些窗台隔层,摆放零碎的物什,有时挺整齐第二天可能就有些凌乱了,一来二去也就没必要时常收拾了。

还有一些写了字句的纸便笺粘在窗沿,时常看看,解谢烦闷,倒是给生活多了一些激励的提示。人的内心世界也有很多扇窗,有些窗扇全开,有些半掩,有些漏一夹缝,有些紧闭,有些只画了个窗形尚未修建。

心窗,无所谓大小,应有所谓的是是否坚固、牢靠,能经历流年而不腐更好。我的心窗上常寄放书籍,没有时时翻阅,也能被书的墨香陶冶,十分耐腐,流年不败,静待四季流觞的洗礼。

寒窗苦读,十七载有余,此时秋夜微寒,苦楚何来?唯有一篇《窗》。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枫红季节,寒风深夜,沧桑了谁的窗台记忆?

扩展资料: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

可以说,她笔下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意思是说,她所描写的女人皆尝过失望,爱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没有一个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虽然这些女人并不缺乏生活上的欢乐或赖以生存的爱情,但她们仍是不幸的一群。

然而,以世俗的观点来说,林海音所雕塑的女人映像,皆面带忧戚,在酸苦的不幸中翻滚的女人;好似围绕她们周围的,命运造成的冰壁,冷森又残酷,显然她们是一群被虐待者。

林海音生于日本而在大陆成长,但她写的作品只是北平童年生活悲欢的回忆,其内容不是历史文化就是人情风俗,并没有什么“战斗意识”。再加上她和夫君夏承楹(何凡)1948年11月来台,并不像许多人一样是随“国军”或工作单位去的,而是自己决定要来。

何况到台湾对“番薯人”林海音来说,就是回苗栗县老家,故不能将其归类为“外省作家”。从北京城南走来而在台北发亮发光的林海音,又有别于分离主义者。她支持乡土文学,却不赞成狭隘的乡土观念,公然表态坚持她的“大中国沙文主义”,为做一个“在台湾的中国作家”自豪。

她年轻时出于某种特殊原因还把自己的台湾籍贯改为父亲的出生地广东,后又改为母亲的出生地福建,可见她也不属于有特殊含义的“台湾作家”。和在省籍问题上难将林海音准确定位一样,林海音的文人身份也不好用作家或编辑家乃至出版家的名称将其一锤定音。

身份的复杂与角色的多元,给林海音在各种论述和定位中带来一种模棱两可的意味。林海音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及其多样化的文学实践,对台湾相异的政治立场及意识形态取向而言,均很难用简单的二分法将其收编。

如果硬要给她划分派别,还不如称这位“台湾姑娘,北京规矩”的作家为“自由派”更为恰当。她从1957年11月起兼任编辑的《文星》杂志,就是一个恢复胡适的自由主义形象,以推动“自由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刊物。

当然,林海音不属于胡适式的政治自由主义者,而是一位文学自由主义者。她强调的是文艺的超党派、超政治的纯文学价值,不把自由主义当作改造社会的杠杆,而只作为繁荣文艺的一种手段。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作为唯一台籍的大报主编的她,选稿时并不注重作者的籍贯,而着重文本的艺术价值。这种价值取向使她不会像《中央日报》那样清一色选“外省作家”的稿件,而是十分重视本地作家的来稿,使《联合报》副刊一度成为显示本地作家创作成果的大展台。

据有关文章回忆,在“本省作家尚不多”的战后初期,各大报接纳台籍作家最多的为林海音所主持的。在林氏主持《联合报》副刊期间,在该报先后出现过的“跨越语言”的第一代作家就有施翠峰、廖清秀、钟肇政(笔名钟正)、文心等人。

后来,陈火泉、郑清文、林钟隆、郑焕、庄妻、钟理和以及笔名“奔炀”的张良泽等人也纷纷在该报亮相。这些作者在当时还不能熟练地运用中文写作,其文字多半从日文转化过来。对这些稚嫩但生活气息甚为浓厚的作品,林海音被其深深打动,总是帮其润色达到文字流畅的地步加以发表。

此外,当今文坛重镇黄春明、林怀民、七等生等人,也受过林海音这位“文坛保姆”的哺育。至于林海音与素昧平生、一直到后来也从未谋面的投稿者钟理和的关系,更是成了文坛佳话。钟理和一生的作品,百分之九十都在《联合报》副刊发表。

他后来知名度大幅度提高,以至其作品成了乡土文学经典,正与林海音慧眼识新人分不开。正如有人所说:如果没有林海音的扶助,像钟理和这样的优秀人才,也许就从此湮没无闻。

关于“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关于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泰洪涛]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4821.html

(21)
泰洪涛的头像泰洪涛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泰洪涛的头像
    泰洪涛 2025年09月19日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泰洪涛”

  • 泰洪涛
    泰洪涛 2025年09月1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关于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关于新版《钟理...

  • 泰洪涛
    用户091910 2025年09月19日

    文章不错《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关于新版《钟理和全集第六册:钟理和日记》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