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明竹公寓(关于明竹公寓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竹公寓(关于明竹公寓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则可。(3分)示例: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开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通过这种动静结合方式,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③写景有声、有色、有得,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则可)(2)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似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情绪。(意思对即可4分) |
无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作者:苏轼
原文: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
2、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3、翻空:飞翔在空中。
4、红蕖(q):荷花。
5、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6、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7、殷勤:劳驾,有劳。
8、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翻译: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
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
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
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
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
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着,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的诗意鹧鸪天的诗意
一、《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诗意: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
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
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
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
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诗意: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
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
离肠寸断,泪流难止。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
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三、《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作者:晏几道
原文: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双调55字,押平声韵。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内容写相熟的歌子久别重逢。
2、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
3、玉钟:珍贵的酒杯。
4、拚(pn)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
5、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晁补之说它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
6、同:聚在一起
7、今宵二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化出。剩:读锦,只管。剩把:尽把,尽把。
8、银釭:釭(gāng):灯。银灯。
诗意: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
衣着华丽人多情;
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
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
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
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
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
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
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晏几道 鹧鸪天《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想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双调55字,押平声韵。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内容写相熟的歌子久别重逢。
2、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
3、玉钟:珍贵的酒杯。
4、拚(pn)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
5、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晁补之说它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
6、同:聚在一起
7、今宵二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化出。剩:读锦,只管。剩把:尽把,尽把。
8、银釭:釭(gāng):灯。银灯。
翻译: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衣着华丽人多情;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
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与久别佳人重逢时犹疑是梦的惊喜和追忆别后对佳人苦苦的相思之情。上片写往日的欢聚。彩袖代指佳人,当年点明是往事。殷勤、拼却,见情意之笃。舞低二句,晁补之称其词风度闲雅,自是一家。月被舞低、风被歌尽,情绪之高、兴致之浓,可想而知。下片写当今的重逢。久忆成梦,几回以梦为真,而今重逢,又不免疑真为梦,往昔只盼梦中相逢,今宵唯恐相逢是梦。曲折深婉,乍喜乍惊。往日欢情之浓,衬叠出相忆之深,愈见重逢难得。全词言情婉丽,文心曲妙,空灵雅致,足见小山本色。
范成大 鹧鸪天《鹧鸪天》
作者:范成大
原文: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释:
1、酴醿(拼音:tm):亦作酴釄、酴醾,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也是一种酒名,亦有因颜色似之。
赏析:
上阕四句七言,很象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不仅平仄相合,后两句的对仗也极为工整。范成大是南宋着名的诗人,他写的绝句《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见钱钟书《宋诗选》中范成大简介)。这首《鹧鸪天》的上阕,就很像是《田园杂兴》中的绝句,也带有意境深刻,不重词采,自然活泼,清新明快的特点。不同的是,这首词的上阕舍弃了作者在《田园杂兴》中融风景画与风俗画于一体的笔法,而侧重于描绘庭园中的自然风光,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幅风景画。
既然是画,就必然要敷色构图。起句嫩绿重重看得成,就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重重,指枝上的嫩叶重重叠叠,已有绿渐成阴的感觉。
看得成(得一作渐),即指此而言。当然只有这第一句,还不成其为画,因为它只不过涂了底色而记。当第二句曲阑幽槛小红英出现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一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构成了整个风景画的框架;二是有了色彩的鲜明映衬;三是有了一定的景深和层次感。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三字极端重要。这三个字,不仅增强色彩的对比和反差,重要的是,它照亮了全篇,照亮了画面的每个角落。画面,变活了;春天的气氛变浓了。正可谓一字妥贴,全篇增色。小字在全词中有大的作用。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咏石榴花》)范成大此句正合王诗所说。
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是对仗工整的两句,它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嫩绿、红英之中引开,放在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如果说,一、二句两句是静止的画面,那么,有了三、四两句,整个画面就动静结合酴醿,又作荼,俗称佛儿草,落叶灌木。蜂儿闹,说明酴醿已临开花季节,春色将尽,蜜蜂儿争抢着来采新蜜。杨柳行间燕子轻极富动感。蜂儿闹,是点上的特写:燕子轻,是线上的追踪。说明燕子在成行的杨柳间飞来飞去,忙于捕食,哺育乳燕,上阕四句,有画面,有构图,有色彩,是蜂忙燕舞的活生生的风景画。毫无疑问,词人对这一画面肯定注入了很深的情感,也反映了他的审美情趣与创作思维。但是,盛时不再,好景不长。春天已经结束,词人又怎能不由此引起伤春而自伤之情呢?
下阕,笔锋一转,开始抒写伤春自伤之情。换头用了两个短句,充分勾勒出感情的变化。春婉娩,春日天气温暖然而也近春暮,这是从春天本身讲起的;而客飘零,是从词人主体上讲的。由于长年作客在外,融和的春日固然可以怡情散闷,而花事渐阑、萍踪无定,则又欢娱少而愁思多了。
为了消除伤春自伤之情,词人面对残花,借酒浇愁,时间已经很久,故曰残酒。醉中或可忘记作客他乡,但醉意过后,忧愁还是无法排遣。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面对此情此景词人感到无可奈何,只好又继续饮酒,企盼着在醉梦之中,打发掉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的一天,以忘却伤春之情与飘零之感。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慇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翻译及注释翻译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慇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2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3翻空:飞翔在空中。4红蕖(qu):荷花。5古城:当指黄州古城。6杖藜 :拄著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枴杖。7慇勤:劳驾,有劳。8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著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著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著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慇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慇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份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知它是写于元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 诗词作品: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 诗词归类: 写景、写人、隐居、生活、抒怀
关于“明竹公寓(关于明竹公寓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紫萱]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419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紫萱”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竹公寓(关于明竹公寓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竹公寓(关于明竹公寓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明竹公寓(关于明竹公寓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