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君是做什么的

网上有关“陈书君是做什么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书君是做什么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陈书君

陈书君1939年3月20日(农历)生于浙江富阳,越剧演员,导演,有“越剧第一官生”之称,为浙江越剧五大小生之一。

1955年毕业于浙江省富阳市立中学,12月考入富阳县艺训班(杭州越剧院三团前身)从艺。文革前已是剧团翘楚,曾受盖叫天接见及教导,主演《春江高歌》参加杭州地区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第一轮演出,获表演奖。文革中以旦角应工主演《山乡风云》、《江姐》、《枫树湾》等剧目。

文革后,1980年主演《御河桥》声名鹊起,1981年主演《何文秀》,得到杭州广播电台专题介绍,杭州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录播实况并转播,1994年主演**《莺燕桃李》(**《舞台姐妹》姊妹篇)及《正气千古》,杭州日报、新民晚报等各大媒体遂以“浙江越剧五大小生之一”称之。同年在尹迷推动下拜师尹桂芳,1985年进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演《金殿拒婚》并巡演全国,到达其艺术顶峰,中央及江、浙、沪、鄂、赣、粤等电视台先后报道及录播实况;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CHINADAILY)等数十种报刊发表署名评论文章,此剧成其代表作之一,陈书君亦得“越剧第一官生”之称,后又主演《巡按斩父》、《富春令》等,1988年获浙江省中年演员精英大奖赛最佳表演奖,1990年导演、主演《富春令》获浙江省新剧目调演优秀导演奖、演员一等奖。

她亦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越剧艺术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杭州市文联副主席。

中文名:陈书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9年3月20日(农历)

职业:越剧演员、导演

毕业院校:浙江省富阳县艺训班

代表作品:金殿拒婚、富春令、巡按斩父、珍珠塔、何文秀

主要成就:越剧第一官生、浙江越剧五大小生之一

早年经历

陈书君1939年农历3月,出生于富阳县场口镇,幼年为越剧小戏迷,就读于浙江省富阳市立中学初中部时,经常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去观摩越剧演出。1955年2月,她毕业于浙江省富阳市立中学初中部后,考入了富阳县艺训班(即为富阳越剧团——又名杭州越剧三团——前身)学艺。

演艺经历

文革之前

1957年,应浙江省、市文化部门邀请,首次进杭州胜利剧院演出《劈山救母》,饰演沉香,因剧中人物形象塑造鲜明,被省、市文化界誉为“富春江上的一颗明珠”。

1958年,再度进驻杭州解放剧院演出,受到盖叫天的亲切接见,次日随剧团应邀在盖府讲戏传艺。

1959年,在杭州市区演出《劈山救母》(饰沉香)、《龙凤锁》(饰林逢春)、《党员登记表》(以花旦应功饰演主角)、《秦楼月》(饰吕贯)、《双狮图》(饰赵云贵)、《孟丽君》饰孟丽君,《穆桂英》(饰杨宗保)、《麒麟带》(饰姚麒麟)等剧目。

1960年,坚持上山下乡,立足为本县农村服务,全年演出达三百余场,所在团队被评为县先进集体。

1961年,在杭州市区演出《赠书记》、《秦楼月》、《文约记》、《孟丽君》、《打金枝》(饰郭暧)等剧目。

1962年,演出《张羽煮海》(饰张羽)、《打金枝》、《金水桥》、《水泼大红袍》等剧目。其中主演的《水泼大红袍》参加杭州市戏曲会演,获集体演出奖。

1963年,就学于杭州市越剧艺术训练班。主演大型现代剧《亮眼哥》,饰亮眼哥万松青,赴富阳、桐庐、临安、绍兴等地巡回演出。主演《孟丽君》于富阳剧院。

1964年,主演《亮眼哥》、《红缨激浪》、《打金枝》、《春江高歌》等剧目于杭州。其中《春江高歌》作为参加杭州地区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第一轮演出的剧目进行演出,获得表演奖。

1965年,主演现代剧《山乡风云》于富阳剧院,以花旦应功饰女队长刘琴。

1966年,主演现代戏《江姐》,饰江姐。是年,文革开始,停止演出古装剧目。

文革时期

1970年,富阳越剧团与县文化馆、富阳剧院等单位合并,组建为富阳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剧团称富阳县革命文艺宣传队(后改为“文工团”)。6月,随团共二十多人赴本县贤德公社查口大队蹲点,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全国普及革命样板戏形势下,排演现代京剧《红灯记》(饰田大婶)、《沙家浜》(饰沙奶奶)、《杜鹃山》(饰李石坚)等剧目,分别赴富阳、新登、龙羊、大源、场口等地区共演出一百余场。

1973年,所在组织富阳越剧团恢复原名。主演现代下戏《白衣赞歌》,饰医士康民,并参加杭州市现代戏会演,获创作鼓励奖。

1975年,浙江省革命委员会下文批准富阳越剧团为国家全民所有制艺术表演团体,第一出剧目为《枫树湾》,为陈书君主演。

文革之后

1976年,排演大型现代剧《枫叶红了的时候》(饰冯云彤)、《江姐》(饰江姐)、《祥林嫂》(饰祥林嫂)、《小刀会》(为导演)、《十五贯》(饰熊友兰)、《红灯记》((饰田大婶)、《沙家浜》(饰沙奶奶)等剧目,除在富阳县境内演出外,还赴临安、桐庐、杭州等地公演。

1977年,主演的《江姐》在4月份和8月份于富阳剧院演出30多场,主演的《枫叶红了的时候》演出20多场。全年演出一百六十五场,经济收入比前年增加两倍多,扭转了亏损。

1978年,在杭州演出《打金枝》、《御河桥》、《江姐》。

1979年,就学于浙江省艺术学校导演进修班。于杭州演出《珍珠塔》饰方卿,连满五十四场,超剧场演出的历史记录。首次进入上海,演出《御河桥》,声名鹊起,是年,任富阳越剧团副团长。

1980年,演出《珍珠塔》、《御河桥》于杭州。并为年青演员何娟娟配戏,演出《珍珠塔》中“前见姑”,赢得广泛赞誉。是年,当选富阳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1年,当选第7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主演《何文秀》、《桃花女太子》、《沙漠王子》、《巡按斩父》等剧目于杭州。3月时在杭州演出,因劳累过度嗓音沙哑,众多观众自发送去胖大海、西洋参含片等药物,陈书君致信《杭州日报》表示感谢。4月,杭州四频道播放富阳越剧团陈书君主演之《何文秀》全剧录像。4月27日,《广播电视周报》以《柔和婉约以声传情——介绍陈书君的演唱艺术》为题,发表专栏文章介绍陈书君,亦在《百花迎春》戏曲专题栏目,介绍其越剧艺术。12月,中央电视台播放富阳越剧团陈书君先生主演之《何文秀》全剧录像。

1982年,主演《沙漠王子》、《何文秀》、《巡按斩父》、《三试浪荡子》等剧目于杭州。3月,中央电视台再次播放富阳越剧团陈书君主演之《何文秀》全剧录像。7月,参加杭州市群众艺术馆主办之越剧流派唱腔讲座,与越剧界老演员屠桂飞,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师宋普南一同演讲于杭州市群众艺术馆小剧场。7月至8月,为筹备浙江省戏曲“小百花”会演,杭州市文化局举办为期一月的杭州市戏曲“小百花”艺术训练班,陈书君以辅导老师身份参与辅导。10月10日,《杭州日报》第3版以《她使观众进了剧情》为名专题介绍陈书君。10月17日,《杭州日报》刊登其《沙漠王子》剧照。11月,应杭州市文化局之邀,为浙江省艺校赴港演出队集训班辅导排练《何文秀》中“哭牌”、“算命”两个折子戏。11月,《戏剧影视报》第12期刊登其主演之《沙漠王子》剧照。12月6日,浙江电台于19点20分播送陈书君主演之《沙漠王子》“算命歼敌”选段,《浙江电视报》1982年12月6日刊进行了预告。是年,加入中国***。并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

1983年,主演《桃花女太子》、《巡按斩父》等剧目。1月3日,杭州电台播放陈书君主演之《巡按斩父》选段,《浙江电视报》1982年12月31日刊进行了预告。5月,《戏文》杂志第5期刊登陈书君署名文章《坚持进步永不停顿》。是年,参加富阳县1983年度先进表彰大会。《何文秀》剧照由西冷印社制作四条屏年画出版。

1984年,演出《孤山情》、《正气千古》(《金殿拒婚》的前身)、**《莺燕桃李》(此剧为《舞台姐妹》的姊妹篇)。参加杭州市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任副主席。当选富阳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当选为富阳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被批准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并出席杭州市职工劳动模范和现今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15日,《杭州日报》发表专题文章《认真钻研精雕细刻——简谈越剧的表演、导演手法》,文中首次以“著名的女小生演员”称呼陈书君。5月1日,杭州日报以《陈书君素描》为题,专文介绍陈书君。7月17日,《新民晚报》以《的姐妹篇下旬在杭开拍》为题,介绍陈书君主演的**《莺燕桃李》。是年,拜师尹桂芳。

1985年,当选为戏剧家协会全国第四届剧代会代表,浙江越剧界代表仅陈书君与茅威涛两人。受民盟中央的邀请,经中央文化部同意,陈书君率团进驻北京演出,党和国家***陈丕显、郝建秀、严济慈等人观看了演出,北京文艺界、新闻界对富阳越剧团上演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金殿拒婚》,给予普遍重视和极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为富阳越剧团演出的《金殿拒婚》进行了录像和录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戏剧报和戏剧**报,先后发表刘海粟、张毕来、马少波、马颜祥、郭汉城、王蕴明、曲六乙等的署名文章,对富阳越剧团上演的《金》剧加以介绍和推荐,并配以剧照、舞台速写等。陈书君主演之《金殿拒婚》之前身《正气千古》剧照由西冷印社制作四条屏年画一套出版。

1986年,主演《珍珠塔》、《金殿拒婚》等剧目在各地巡回演出。其中《金殿拒婚》参与浙江省二届戏剧节评奖,陈书君获一等奖。9月,美籍华人画家吴国筠自美国旧金山看到陈书君《金殿拒婚》之录像后,专程赶至江西上饶信江,观看其主演之《金殿拒婚》、《何文秀》。并将录像带带回美国,还邀请陈书君私人访美。是年,首届“杭州文艺奖”获奖者名单公布于《杭州日报》,陈书君以戏曲演员身份获得二等奖。

1987年,主演《巡按斩父》于上海。以《金殿拒婚》中宋弘的表演荣获第一届郁达夫文艺奖一等奖。应美国旧金山美籍华人画家吴国筠女士邀请,自沪启程飞往旧金山作为期三个月的友好访问。富阳县首届优秀文艺奖名单公布,陈书君以《金殿拒婚》获得表演一等奖。是年,主演之戏曲电视剧《无情剑》在富阳开机拍摄。

1988年,1月,应邀去杭州大学讲演“越剧生角表演艺术”,《钱江晚报》1月31日以《陈书君在大学生中》为题进行了报道。2月21日,《杭州日报》刊登新闻《市电视台拍成》,称由“中年越剧表演艺术家陈书君领衔主演”,“《无情剑》在越剧舞台上曾演出二百多场,深受越剧爱好者喜爱,电视片在此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动,很多实景是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上拍摄的”,“该剧是杭州电视台依靠自己的人力、物力摄制的第一部电视剧。有行家认为这是部出手不凡之作。”3月14日,《杭州日报》刊登专题报道《越剧电视剧下旬播出著名尹派小生陈书君再展风采》。3月下旬,陈书君主演之越剧电视剧《无情剑》在杭州11频道播出。6月,中国文联编纂“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将陈列入其内。8月31日,《浙江日报》刊登短文《群星集》,介绍陈书君。11月16日,《杭州日报》“七色花”专刊“我的第一次”专栏,刊登陈书君的署名文章《34年前的一幕》。12月31日,杭州越剧三团获杭州市一级剧团称号,陈书君获浙江省文化系统优秀管理工作者称号。是年,获浙江省文化厅、省电视台主办的“中年演员精英大奖赛”最佳表演奖。

1989年,1月,杭州越剧三团在蛇口、深圳和广州等地进行为期半月的联欢演出,主演《金殿拒婚》及一台折子戏,陈书君饰演宋弘,并在折子戏中与钱爱玉搭档演出《何文秀》。沈祖安仁艺术顾问,刘海粟、沙孟海、陆抑非、钱法成、顾锡东等著名人士为这次交流演出题诗作画。4月15日,陈书君被提议为富阳县第二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候选人。4月24日,浙江1台晚20点30分播放陈书君主演之越剧《巡按斩父》。4月24日至28日,在省群艺馆小剧场举行全省中年演员精英大奖赛,5月2日评奖揭晓,18名演员获最佳表演奖,陈书君名列其中。5月,《戏剧**报》1989年5月(总第105期)刊登专栏文章《尹派风范麒派神韵——小记陈书君的表演艺术》。10月1日至3日,进驻富阳影剧院,在国庆期间主演富阳越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故事剧《富春令》,饰演富春令盛志明,并任导演。

1990年,带新编剧《富春令》等6台大戏,到各地巡回演出。6月13日,任富阳县文化局党委委员。6月14日,任富阳县文化局副局长。6月20日,一九九_年浙江省新剧目调演发奖大会召开,主演之《富春令》荣获唯一的剧本一等奖,陈书君获导演奖、演员一等奖,此剧另获作曲、舞美设计、绘景奖。7月,调入富阳市文化局任副局长。8月,应上海越剧院院长吕瑞英之邀请,赴上海与其搭档,排演《东瀛遣唐客》,饰男主角日本留学生武田吉夫。10月,陈书君主演之《东瀛遣唐客》首演于上海南市影剧院。是月,陈书君主演之《金殿拒婚》剧照被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四条屏年画。10月30日,《新民晚报》以《唐文化倾倒越剧观众——令人耳目一新》为题,介绍其主演之《东瀛遣唐客》。同年,《金殿拒婚》此剧剧照被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四条屏年画。

1991年,3月,杭州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举行期间,陈书君作为政协委员在会上发言。4月,在杭州市三次文代会上被选举为文联副主席。8月18日至24日,率团参加杭州市青年戏剧演员会演,并于25日列席颁奖大会。7月,主演之《富春令》剧照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制作四条屏年画,以“小县令断奇案”为名出版。

1992年,3月29日至31日,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任该界委员会副主席,是副主席中唯一的一位女性。5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杭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于《杭州日报》,文学艺术界委员共28名,陈书君名列其中。5月19日,列席杭州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10月17日,以《富春令》中盛子明的表演荣获第四届郁达夫文艺奖一等奖。

1994年,5月,在《富阳报》刊发陈书君署名的艺术评论文章《好戏难得过把瘾》,盛赞淮剧《金龙与蜉蝣》。7月20日,《杭州日报》刊发《艺苑繁花酷暑竞放市青年越剧演员调演二轮展演最焦急的观众是各团团长》一文,介绍陈书君关心培养年轻演员。

1995年,4月9日至10日,由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全国著名越剧中年演员展览演出”,在逸夫舞台举行。来自浙江、上海、南京、西安等省市的,12个院团的21位年龄35岁至55岁左右的演员,参加演出。陈书君名列其中。上海电视台于4月14曰、21日,在“戏剧大舞台”栏目分两次播出演出实况。

1996年,其主演的《正气千古》录像于1月16日由上海有线戏剧台20点20分在“海上大剧院”栏目播出。

1999年,10月11日,富阳市杭州越剧三团创作的新剧目《鸳鸯曲》,获得杭州市1999年新剧目调演7项大奖,又被推荐参加本月中旬举行的省第八届戏剧节展演。陈书君出任此剧艺术总监。

2000年,9月1日至4日,于香港北角新光戏院参加“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纪念演出”,主演折子戏《沙漠王子·算命》。

2001年,1月,杭州越剧三团赴沪,自当月8日起,于上海逸夫舞台演出重排之《富春令》,及《鸳鸯曲》;陈书君主演《富春令》。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周宝奎等观看了演出。期间,举行了《富春令》剧目研讨会,上海市戏剧协会、《上海戏剧》杂志社、上海越剧院、上海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领导荣广润、赵莱静、徐玉兰等二十余人列席。5月11日至18日,应香港戏曲艺术文化交流协会之邀请,赴香港新光戏院主演《富春令》,观者如云,媒体盛赞。其中5月15日,与洪芬飞搭档,主演折子戏《何文秀·算命》于香港新光戏院。2002年,10月17日,参加杭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成立大会。

2005年,6月6日,获得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7月11日,在越剧百年华诞之际,陈书君表演艺术研讨会在富阳南国宾馆举行。会议由徐国明主持,沈祖安、王复民、张浚生、包朝赞、胡效琦、胡小孩、顾天高、吕建华、周冠均、孙银标、庄孝泉、金志强等列席并发表演讲。会议结束后,中共富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员会与富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聘请陈书君为艺术顾问。当日晚,于富阳影剧院举行陈书君代表作演唱会,陈书君应邀清唱《何文秀》中“算命”一段。是年,陈书君出任艺术顾问的杭州越剧三团排演新编剧目《十八双绣花鞋》获得2006年中国越剧节铜奖。

2007年,5月12日,与陈佩卿、金宝花、尉少秋和王少楼四位齐聚杭州,在浙江音像出版社为一套《浙江五大小生》VCD的越剧专辑系列举行签售活动。此浙江越剧著名五大小生系列,包括了陈书君主演的《何文秀》一剧。

2008年,出任杭州越剧三团排演新编剧目《梅花谣》的艺术指导。

2009年,11月28日,出席富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

2010年,2月8日,由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杭州市戏剧家协会、杭州越剧院编撰的《越苑风华——杭州越剧名家艺术人生》在杭首发,陈书君与屠桂飞、陈少芳、王如亚、高爱娟、尉少秋、吴月森等越剧名家一起,集体出席了该书的发布会。4月21日,富阳市文化工作会议在市政府综合楼召开,10人获得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陈书君位列其中。5月11日至6月10日,第五届“西湖之春”艺术节·2010年杭州市新剧节目汇演于在杭州顺利举办,陈书君导演之越剧小戏《魂归富春》在杭州市戏剧家协会之折子戏专场《五彩梨园》中演出,获优秀节目奖,陈书君获优秀导演奖。5月25日,富阳市2010年中小学生艺术节暨富春四小越剧专场汇报演出在富阳市影剧院开幕,陈书君出席,观看了演出。10月18日晚,富阳市第四届乡镇(街道)第四场演出在新登镇新登中学校园内举行,陈书君与富阳市音乐家协会会长陈建华、杭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曹云珍三人担任了本次演出的主要评委。

2014年12月7日,于杭州拱宸桥“荣华戏园”,和史济华、曹银娣、赵志刚、吴凤花、陈雪萍等人一起,出席《黄金一代·当代越剧名小生流派演唱会》见面会。

2014年12月21日,参加《黄金一代·当代越剧名小生流派演唱会》,接受现场访谈,并表演《金殿拒婚》剧目中“自从布衣辅汉皇”选段,被相关人士慨叹为“这才是越剧”、“越剧小生就该这样”。

2017年5月19日,教授弟子陈丽珍、学生夏利群《金殿拒婚》“庆中秋”片段,由越剧艺术促进社(简称越艺社)录制教学视频。同年5月27日,陈丽珍与夏利群主演该片段于杭州胜利剧院,即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越剧名家名段经典折子戏”专场。2018年5月,越剧艺术促进社(简称越艺社)发布剪辑并发布教学视频。

主演剧目

另,电视专题片《舞台人生》介绍过她的表演艺术。

导演剧目

获奖记录

艺术特点

陈书君从艺五十多年,扮相俊逸、唱腔醇厚、功力坚实,在众多传统剧和现代剧中,创造了数十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舞台形象,给越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表演艺术融越剧范(范瑞娟)派、毕(毕春芳)派、尹(尹桂芳)派、陈(陈佩卿)及京剧麒(麒麟童)派于一炉,以陈氏独有风骨表现出来,给人以“冷戏不冷,热戏不热”之感,被认为是独树一帜的艺术名家。

陈书君早在拜师尹桂芳之前就已成名。其唱腔早期融合范、毕、陈、麒派艺术特点。拜师尹桂芳后,又加入了尹派特色,她虽拜师尹桂芳,却不拘泥于尹派唱腔,不被尹派的流派特色所困住,而是突破流派局限,结合自身特点予以发展,从角色、从情节本身出发设计唱腔,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艺术上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同时,她的唱腔设计很灵活,尤其是活用板式。由于她长期频繁演出,疲劳用嗓,嗓音带有些沙音,但她非常善于用嗓,这使得她的唱腔辨识度很高。比如,在《珍珠塔》中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一段唱腔,她就把京剧高拨子曲调巧妙融入越剧弦下腔之中,而在《富春令》中“四更声声震耳响”一段,她以尺调散板开始,之后甩清板,以一句“想当年”,以演员感情控制为基准对位转调(此种做法为范瑞娟老先生在梁祝楼台会中首创),从尺调腔转入弦下腔,她充分发挥了弦下腔音域跨度大的优势来体现角色此时激荡心情,唱腔曲调跨越9度音,与尹派唱腔曲调音域一般较为狭窄截然不同,在伴奏上则是再加梆子板,之后叠板,烘托出角色激荡思绪与心情,体现出了鲜明的张力,很有铿锵之感。

陈书君擅演官生戏,尤其在《金殿拒婚》中塑造的宋弘形象,沉稳练达、感情真挚的情绪,一招一式的官生功架,在唱念做打的扎实功底中传递了角色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内在气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赢得了“越剧第一官生”之称。她在把握整体演绎走向之余,也非常注重细节演绎,比如《金殿拒婚》第一段唱腔“忽听公主把宋弘宣”一段,总共才4句唱,她却分成三个层次来演,尤其将其中“久闻湖阳多骄横”一句,放在宋弘上殿见到湖阳阴沉的脸之后才缓缓唱出,避免了宋弘毫无缘由背后说人的嫌疑,而是演绎成见到了公主之做派才想起坊间传言,巧妙地完善了唱词本身局限,更贴近宋弘的君子定位。而《金殿拒婚》的“自从布衣辅汉皇”一段演绎,更是凸显其官生功架,且在结构上又处理地层层递进,但这段唱词中的“想当年,九死一生误了青春又为哪桩”,在一位未婚女子,尤其还是公主前说这样的话,显然是有失宋弘君子身份的,故而她处理成了由于前面一系列排比句的顺畅而慷慨激扬地一下子忘记了该忌讳的地方,无意间一时失言,她在唱“又为哪桩”之前,以一个短暂的停顿,体现出宋弘意识到自己此言之不妥,在唱“又为哪桩”之时,则把身子缓缓地侧了过来,而非正对公主,之后眼神低垂地唱出“又为哪桩”,紧接着又是立刻唱出两句诚挚恳切的“微臣说罢肺腑言,要斩要剐愿承当”,就显得很是顺畅贴切,由此宋弘司空大人的身份,年轻气盛的气魄,正人君子的本性,都给树立起来了。其在《巡按斩父》及《富春令》中的官生演绎,亦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肯定。

德艺评价

陈书君演绎的最佳剧目为其主演的《金殿拒婚》,将宋弘这位说出“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之明言的正人君子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现代戏剧史上几可说空前绝后。她曾应民盟中央及全国人大严济慈副委员长之邀,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金殿拒婚》,两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生病住院的邓颖超在观看后陈书君主演之《金殿拒婚》录像后,曾有“这是个好演员,你们要好好保护她,不要让她太累了”之言。梅兰芳之女,著名老生演员梅葆玖观看陈书君的《金殿拒婚》演出后,热情邀请陈书君至梅兰芳旧居作客,梅兰芳长媳提议梅葆玖搬演《金殿拒婚》。更有美籍华人画家吴国筠,看其《金殿拒婚》之后迷上了陈书君,远涉重洋寻找陈书君,随团观看陈书君演出长达一月,还邀请陈书君访美,并作画留念,并题写了两句诗“青松根托在神州,竹石陪同认旧游”,此后,浙江省政协常委唐永富续写了两句,作成了越韵诗,由书法家陈礼书题写留念:“青松根托在神州,竹石陪同认旧游,更有新声动远客,书君一曲穷笙缘。”中国剧协“梅花奖”组委会要求陈书君填写“梅花奖”申请表,并从北京主动寄送表格至杭州。然,“梅花奖”评选年龄上限为45岁,其时陈书君已超过限制4个月,陈书君拒绝了旁人关于瞒报年龄的建议,坚持如实填写,而与“梅花奖”擦身而过,但她的这一举止,更得到了人们“真君子”之评价。

诸多专家学者赞叹陈书君的越剧艺术及无暇品格,纷纷为其题词。艺术大师刘海粟题词为:“笙簧协韵,朝晖光灿”的题词。著名剧作家顾锡东题词为:“书君技艺不寻常,唱做刚柔集众长,潇洒清姿何所似,青山红叶富春江”。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臣为陈书君舞台生活50周年题词“春江蕴秀”,著名戏剧评论家沈祖安题词“实至名归,功垂草泽”,著名剧作家钱法成题词“弦歌司教化,粉墨演春秋”,著名戏剧学家胡效琦题词“艺术熏香,流芳溢彩”,马彦祥、张庚、郭汉城、马少波、俞振飞、新凤霞等对她的表演艺术均作出中肯的分析和赞誉,并撰文给予高度评价。

弟子传人

陈书君的学生依艺龄先后排列有:余秀英、蒋惠娣、陈绿仙、张美娟、陈丽珍、傅利君、郭玉根、张妍斐,在众多弟子中,以陈丽珍最肖乃师,部分唱腔几可乱真。

湘昆的历史发展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明万历初年(1573年),昆曲戏班从安徽、江西进入湖南,设主要据点于长沙、武陵(今常德),再沿湘江经衡阳至郴州。据《万历郴州志》作者郴州知事于万历三年(1576年)所写的《万华岩记》中的描述:“……时值冬日,积雪连日……朱公向岩布席……三筋之,遂之苍头作吴歈(演唱昆曲),众更纵饮以和”证实,昆曲早在1576年前便传入郴州。

清初,昆曲在郴州区内盛行。嘉庆年间,郴州集秀昆班远赴穗演出,广州《梨园会馆上会碑记》刻文加以记叙。从咸丰年间到同治年间,郴州区内昆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等均相当讲究,渐成体系。当时郴州名旦何亚莲的昆曲表演,被杨恩寿在其同治元年(1862年)所作的《坦园日记》中,高度赞誉道:“声容凉楚,唯尽其妙”。 从18世纪后期,中国剧坛出现了受昆曲重大影响而形成的京剧、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的“花部”与昆山腔的“雅部”之争,导致了昆曲在国内衰退的局面。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士大夫开始务实,昆曲不受市民青睐,并失去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从晚清至民国初期,昆曲艺术在国内更趋衰败,昆班绝迹。而在湖南郴州区内却奇迹发生,昆曲活动呈上升之势,昆班林立,昆曲新的人才辈出。湖南昆曲大本营南移郴州,郴州成了引人瞩目的昆曲艺术在湘新的根据地。从同治十三年起至民国十六年止(1874年—1927年),郴州区内的桂阳县相继成立的昆班就有“昆文秀班”、“新昆文秀班”、“胜昆文秀班”、“吉昆文秀班”、“昆美园”、“昆世园”、“昆舞台”等。1927年,郴州境内所有昆班被迫解散。这些昆班解散后,昆班艺人改搭祁剧、湘剧班社,继而进行昆曲艺术活动。

昆曲进入湖南后,长期受地方语言、民间音乐及其它戏曲(主要是湘剧、祁剧)、民俗风情的影响,为迎合观众需求,经艺人长期实践,将在湘的昆曲逐渐改良成既保持传统昆曲艺术精华,又别具楚湘文化乡土气息,富有湖南地方特色,程式独特、完整、规范的昆曲派系。改良后的湖南昆曲艺术(简称湘昆),力求改变剧本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将剧本大胆删节、紧缩、压实。白口更趋生动、活泼,音乐配器加进富有特色的怀鼓,声腔字格、句格、旋法对四声的要求放宽,对过于哀怨、悲凉、惆怅、缠绵的风格加以节制、紧缩,慎重处置。音调融湖南地方特色音乐和昆腔于一炉,加以提炼。音乐节奏的三眼一板,二眼一板,处理加速,使音乐布局更多变化,突出市民需求的特点。表演上丑角改用湖南郴州官话,生活气息浓厚。道具的采纳和使用改用湖南常用和惯用的熟悉物件加以地方戏剧化处理。湖南昆剧的音乐、表演艺术在继承前代昆曲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被专家吴新雷高度评价为:“变苏昆而为湘昆,这种突破性发展,在中国戏剧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戏剧家阿甲更是情有所钟道:“芝兰之香,惟有湘味”。

昆曲走向衰落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中,全国范围内已没一个职业昆剧团。1955年,国内唯一的专业昆曲 新型表演团体浙江昆剧团成立,1956年该团所整理演出的传统昆剧《十五贯》 ,以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轰动全国,产生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的奇迹,成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周恩来誉称昆剧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兰花”,昆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昆剧团纷纷成立。从此昆曲艺术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古老的昆曲重新焕发出自身的青春和活力。

同年,郴州区内的嘉禾县在县文教科的组织下挖掘、整理演出的昆曲《三闯负荆》 ,受到湖南省各界人士关注。12月,艺术大师梅兰芳在长沙认真听取了发掘昆曲专题汇报,表示赞赏、支持。1957年8月,郴州昆曲名艺人匡升平、刘国卿主演的《武松杀嫂》在省会长沙汇演中获得成功。同年,湖南省文化局委托昆文秀班演员较集中的嘉禾创办昆曲学员训练班,培养造就了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新型昆曲接班人。

1966年3月16日,中南区唯一的昆曲专业表演团体湖南省昆剧团组建(剧团前身为1960年1月27日在嘉禾昆曲训练班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国营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湖南省的昆曲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剧团在建团后,开创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不断吸取昆剧其它流派艺术精华,充实自身”的办团风格。在建团早期,涌现出了唐湘音、雷子文、宋信忠、文菊林、郭静蓉、孙金云等昆曲界有影响的新型昆曲艺术家。剧团首次晋京,著名戏剧家、原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誉称:“山窝里飞出金凤凰。”

文革期间,昆剧团一度解散。十年内乱结束,昆剧团率先在全国恢复。自始,湖南省昆剧团(原湘昆剧

肖克将军的诗所描述的:“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昆剧团旧貌换新颜,纵横四方,多次晋京、赴港台参加重大演出活动。所演剧目准确地诠释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昆剧作品内涵,突显了朴实高雅、豪放细腻的独特艺术风格。不少演出的传统和新编大戏如: 《荆钗记》 、 《苏仙岭传奇》 、 《一天太守》 、 《雾失楼台》等,频频在省、国家汇演中获得大奖;久经磨砺雕镂的折子戏如《武松杀嫂》 、 《醉打山门》 、 《昭君出塞》 、 《送京娘》 、 《议剑》 、 《见娘》 、 《抢棍》 、 《摘梅》 、 《猜寄》、《拾柴》 、 《寻梦》 、 《挡马》 、 《痴梦》 、 《埋玉》等成为昆剧表演精品。一批后起之秀脱颖而出,国家戏剧“梅花奖”得主张富光、傅艺萍,湖南省戏剧“芙蓉奖”获得者罗艳、崔美芳、周福祥、伍少娟、唐飞、张小明,首届全国昆曲青年演员汇演优秀兰花表演奖获得者雷玲,第三届湖南省青年演员戏曲大奖赛金奖获得者王艳红等成为了当今中国昆剧舞台上难得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几经拼搏,湖南省昆剧团在抢救湘昆遗产,继承昆曲事业上,声誉卓著,跻身“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之列。

关于“陈书君是做什么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小笨蛋]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411.html

(61)
小笨蛋的头像小笨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小笨蛋的头像
    小笨蛋 2025年09月06日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小笨蛋”

  • 小笨蛋
    小笨蛋 2025年09月0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陈书君是做什么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书君是做什么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陈书君陈书君193...

  • 小笨蛋
    用户090604 2025年09月06日

    文章不错《陈书君是做什么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