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论教师语言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教师语言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教师普通话的熟练程度
国家教育部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着明确的规定,各类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前都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普通话考试,要通过国家语委普通话测试二级甲等水平,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水平(中文专业为二甲以上标准)。而在职的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则最低也要达到二级乙等,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达到二甲。也就是说,只要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原则上都必须讲普通话。普通话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尤其在普通话为“校园语言”的今天,每个教师都应该明白,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走遍全天下”。众所周知,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不同的方言发音差异之大无异于外语,不经专门学习,相互间很难听懂和交流。有国际友人人曾开玩笑的说过,在中国恐怕每到一个小县城都要带一名特殊的翻译,否则是找不到路的!
国家语委的从事普通话推广的一位专家马海林教授忧心忡忡地说:“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意义对于下一代来说远远地大于成年人,而学校显然是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最好场所。如果教师们的普通话不过关,那么受影响的除了本身这外,更多的是那些孩子们。”因此,要想当一个好老师,首先要练就一口流利标准化的普通话,在达标以后要仍然在教育教学和校园内各种场合坚持使用普通话,要继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这是教师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只有语言畅通了,才能酣畅淋漓的讲授,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而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坚持讲普通话,这不仅是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师的语言在无形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可塑像强,形成的语言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今后的语音概貌。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不仅有带头示范的作用更有助于在学生中普及传播普通话,达到在校园中积极推广普通话的作用。
二、教师语言的清晰程度
教师是知识和修养的化身,是新一代的塑造者,教师不仅要有端庄的仪态,优雅的风度,得体的着装,更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语言是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都要靠语言来诠释,教师语言的清晰程度,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个教育质量的好坏,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的理解和兴趣,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注重了教学程序的设计、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能力的训练、学习方法的辅导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他们忽视了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语言这个至关重要的传授中介物的训练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有些教师,他们自身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技能技巧确实非常好,在本专业里是业务骨干,也曾发表过不少学术论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因含糊不清的语言,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图,阻碍了学生的聆听,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思维的混乱。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管是讲普通话,还是地方方言,平时要在咬字和吐字上下功夫,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多练习朗读、唱歌、绕口令,练就口齿清晰、声音悦耳动听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流畅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成功。
三、教师语言的把握程度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富有条理的讲述,言简意赅、生动活泼的语言,对发展学生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口语习惯等方面都直接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讲出来的味道会完全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种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学习效果也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清楚、准确、精练、生动。要条理清晰、风趣幽默、抑扬顿挫,通俗易懂,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教学程序。这样,不但能给学生树立起可亲可敬的模仿形象,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交谈,还能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上进;反之,杂乱无章、废话粗话、甚至是胡言乱语的言语往往会破坏学生的情绪,导致教学的失败。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说的过程是严密的思维过程,这个能力并非一两天练就的事情,要求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不断加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在课堂上尽量少用书面语,教学用语要生动活泼又干净利落。
那么,怎样才能训练教师的口头表达科学准确、简洁易懂,逻辑严密、生动又能吸引学生,完整地展现教者的魅力呢?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地选择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内容,通过独立思考深思熟虑,把所想的问题理清头绪,找出口语表达的最佳方案,这样在表达时才能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刚开始练习时可以用笔记下所讲的内容和要点,熟练后可以脱稿,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思维方式与语言风格。
一、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是指教学口语应当遵守国家的规定,在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范。教师要用音高、音强、音质、音速等方面的配合,显示出声音打动人心的魅力;用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技巧充分表达出热情、真诚、善良等丰富细腻的感情;用充满情趣、饱含智慧的语言给幼儿以激励和启迪。这样的教学口语才能够达到高境界和高标准,幼儿才会把学习活动当作一种艺术享受,主动愉快地学习。很难想象一口方言浓重的幼儿教师能培养出发音标准而优美动听的幼儿语言。
二、逻辑性原则
教师口语的逻辑性是指用精确的语汇表达知识的内涵,用言简意赅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用层次分明的语序表达明确的目的。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扣、教师讲解简洁精确、运用的语言文通字顺。比如,在进行《小马过河》这个教学片段时,一位教师就充分运用了逻辑性原则进行了有效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抓住了故事中最能体现逻辑性原则的内容进行了课程的设计,针对水“深”和“浅”的话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形象性原则
教师口语的形象性是指教师善于创造直观形象,唤起幼儿对具体事物的真切感知。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教育影响,需要借助形象来认识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描述一定要具体细致。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幼儿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妙运用拟声词、摹色词、叠音词,同时要体现出语言的动态感。教师在进行词语及句子教学时,要恰当地把词语和句子教学创设在一个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把词语和句子赋予生命光彩和动态的美感。
关于“论教师语言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时光荏苒]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35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时光荏苒”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论教师语言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教师语言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论教师语言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