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量力性原则 Levinson的“三原则”解释力在哪?”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量力性原则 Levinson的“三原则”解释力在哪?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摘 要本文回顾了Levinson的“三原则”,即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并指明其与Grice的“四准则”的关系,最后指出Levinson的“三原则”的侧重点在哪,来证明其解释力。
关键词三原则;四准则;侧重点
自Gric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理论以来,Horn、Gazdar及Levinson等对“合作原则”所做的修订和补充, Levinson是“新格莱斯”(Neo-Gricean)主义学者中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Grice和Horn等人的观点,对其进一步修正和增补,提出了会话含义“三原则”,并以此建立了一个新的语用推理模式。
1. Levinson的“三原则”与Grice的“四准则”的关系
在Levinson的三原则中,数量原则和信息原则分别来自Grice的数量准则的第一次则和第二次则。根据Levinson的观点,就现时的交谈目的而言,提供过多的信息本身就是不相关联的,因此Grice数量原则的第二次则所要求的效果可以通过其第三准则“关联准则”来取得。对于Horn、Sperber和Wilson把这一规则列为“关联原则”。因此,他保留Grice数量准则的第一次则为“数量原则”,而把数量准则的第二次则称为“信息原则”;Grice的方式准则基本保留为“方式原则”,并把各个原则都分为“说话人准则”和“听话人推论”两个部分。
2. Levinson的“三原则”的侧重点
2.1兼顾性
Grice的“四准则”主要是研究故意违反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而推导出的特殊会话含义。而对于一般会话含义研究甚少,仅有的例子,如“I walked into a house.”这句话可以推导出说话人走进去的不是他自已的房子,否则他应该说:“I walked into my house,”而不是“a house”。像这样的说法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来源于话语中某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可以看出,Grice的合作原则运用范围较狭窄,不能满足一般交际活动的需要。
而Levinson的“三原则”既注重特殊会话含义,更注重一般会话含义。其“三原则”中数量原则和信息原则推导出来的都是一般会话含义,在推导过程中无需语境的参与和干涉,只表明两个事件之间的一种常规关系。根据其“方式准则”推导出的是特殊会话含义,要正确理解其特殊会话含义,就得有语境的参与,如:
……Okay,but I veto I-C-E-C-R-E-A-M.
说话人用了这样一个异常表达需借一定的语境来进行推导其特殊含义。假设当时的语境是与孩子同行,通过一个个字母地拼出ice-cream这个词,其用意是增加解码难度,以免孩子听到这个词而吵着要买“冰淇淋”。
2.2 具体化
Grice在论述很多问题时,显得过于概括,而且未对四准则之间的联系、层次作出说明,各次则的规定都比较含糊、笼统(方式准则的各次则除外)(束定芳,2001)。由于缺乏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使人们难以把握,如其“量的准则”中“所提供的信息的量,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这个“量”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度;“关联准则”中,什么叫“关联”?“信息准则”中,怎样才算满足了信息的给予不多不少呢?而Levinson在其原则中,则给出了较为具体的数理逻辑方法,即荷恩等级关系,指出“强项蕴涵弱项,弱项否定强项”。例如在的荷恩等级关系中,love是强项,like是弱项;在中,all是最强项,而some是最弱项。信息原则中,说话人根据极小量原则尽量少说,而听话人则进行极大量推理,因而做到“说少含义多”。方式原则是规定根据说话冗长、隐晦的表达方式进行推导。
另外Levinson还规定,当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的运用次序是:数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具体说明如下:
(1)符合“荷恩等级关系”的表达方式实行量原则的推导先于信息原则的推导;
(2)其余情况则由信息原则得出特定的理解,除非;
(3)并存两个意义相同的表达形式,一个有标记,一个无标记;无标记的由信息原则推导其会话含义,有标记的由方式原则推导出无法应用恰当的信息原则推导出来的含义(Levinson,1987)。在数量原则里,小句含义(clausal implicature)的推导先于等级含义(scalar implicature)的推导。
2.3 理性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说话人违反准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字面违反原则,但在更深的层次上,他仍然遵守了会话原则,违反原则也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一种方式、一种表现(何兆熊,2000)。由此可见,Grice的合作原则并未建构会话含义的理性推导机制。Levinson的“三原则”在论述他的推导模式时,规定了原则的使用顺序,且Levinson对数量原则谈的比较多,因为他认为数量原则是最重要的。在量的原则中,Levinson的“荷恩等级关系”来推导出会话含义,如下面A句可推导出B和C的含义:
A.Most of the teachers have been abroad.
B.Many of the teaehers have been abroad.
C.Some of the teaehers have been abroad.
而信息原则的推导是数量原则的逆向推导,它要求说话人力图从较弱信息的表达式中推导出较强信息的会话含义;方式原则的推导是根据话语冗长、异常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的。如:
A.John could solve the problem.
B.John had the 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根据方式原则,听话人可以推断出A和B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根据方式原则推导A的含义是“John解出了这道题目”,而B用了冗长的表达方式,可推导出“John有能力解出这道题目却没有这样做”的会话含义。由此看出,Levinson的语用推导较Grice的更具体、详细和理牲。
3. 结语
Levinson的三原则涵盖面比Grice的原则要广,解释力要强,前者注重特殊会话含义的研究,而后者以一般会话含义的研究为核心,所要解释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所以说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交际活动,使语用原则具有更大的涵盖面。
参考文献
[1]H.P. Grice.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Levinson. 2001.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何兆熊.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李晓璇. 2006. Grice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与Levinson的三原则[J]. 宿州学院学报(3): 66-68.
[5]束定芳. 2001.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你好广西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复试考什么,具体点。谢谢
摘 要:《红楼梦》中称谓语的使用既精彩又复杂,既反映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尊卑及其相互关系,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诚然,这也给称谓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从语境因素、人物关系和文化差异三个文面探讨了称谓语的翻译。
关键词:红楼梦 称谓语翻译 语用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现代汉语词典》)。也有学者认为“称谓”是“习俗礼制与语言的结合体,是关于人际之间用作叫法、称呼的语言习俗”(曲彦斌)。从上述定义可将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前者是指以血亲姻亲为基础的亲族成员与本人的关系及称谓;后者则包含了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由于汉英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汉语称谓系统尤其是亲属称谓远较英语称谓系统繁复细致得多,如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且描述精准,语用功能明确;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简单,而且指称较为宽泛,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甚至男女性别都可忽略不计。因此,如何在译文中再现汉语称谓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传递情感意义,力求其语用功能的“等值”便成了译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旷世巨著,其中人物之间发生着比任何交往或社会关系更密切的联系,而与这种联系密不可分的称谓语的使用艺术又可谓是炉火纯青、精彩纷呈。目前《红楼梦》有两个英文全译本,即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1978-80)合译的三卷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思(David Hawkes)、闵福德(John Minford)(1973-82)翻译的五卷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如果我们从语用的视野观照两个译本中对称谓语的翻译,可以发现两者在把握语境因素、明确人物关系以及重视文化差异诸方面各有千秋、匠心独运。
1. 把握语境因素,确定语用用意
从语用学的角度而言,“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者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王建平,1989:24)具体而言,交际双方为了能够正确地相互理解,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需要的是具备对所使用的语言的知识,即双方必须有共同的语言,除了语言知识外,语境还包括了许多语言外知识如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交际双方的相互了解等。(何兆熊,1989:22)同时,语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交际者是在不断变动着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并获得相互理解的。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因此,即使是同一称谓,由于其应用的语境不同,所传递的社交信息也会有所差异,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语境这一重要因素,以便准确地表达语用用意,更好地传递相应的语用信息。
例1.“贾琏走上去说道:‘赖大是饭后出去的,水月庵离城二十来里,就赶进城,也得二更天。今日又是老爷的帮班,请老爷只管去……’”《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Jia Lian came in. ‘Lai Da didn’t leave after lunch,Uncle,and the Temple is over eight miles from town. He won’t be back till eleven o’clock at the earliest. As you are on call for this evening I think you should go...’”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Chia Lien stepped up to him:‘Lia Ta left after lunch,and the convent is twenty li from town,so even if he hurries he can’t get back till the second watch,’ he said. ‘If you are needed at the Yamen,sir,you can go with an easy mind...’”
――translated by Yany Xian-yi
对于熟悉《红楼梦》内容以及人物关系的中国读者来说,贾琏与贾政在家族中的关系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即两人是叔侄关系。因为当时两人的谈话涉及家族事务,因此贾琏与贾政对话时并未称其为“叔叔”,而是称其为“老爷”,这凸现了贾政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在封建社会里亲属称谓在一定的语境中其蕴含的血缘关系会被淡化,更多的是反映人物的地位和尊卑。在英语的人际交往中,凡是下级对上级、奴仆对主人,最常用的一句话便是“Yes,Sir!”因此,杨译忠实地按原文将“老爷”译为“Sir”;而霍克思则以“Uncle”这个称谓来对应原文中“老爷”的称谓,这样的译法可以使西方读者了解贾琏与贾政之间的叔侄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两者的血缘关系和辈份关系,可以说两种译法各有侧重。
在另一些场合,“老爷”这一称谓又有灵活变通的其它译法:如第二十七回,探春因道:“这几天老爷可曾叫你?”宝玉笑道:“没有叫。”由于这是姐弟之间私下的对话,涉及的又是自己的父亲,可以说此处的“老爷”与“父亲”是等值的,因此杨译和霍译同译为“Father”。再如第三十三回,宝玉……说道:“快进去告诉太太:老爷要打我呢!……”此处是宝玉觉得自己将要受到父亲的责骂甚至殴打,情急之下求一位耳聋的老嬷嬷去找王夫人来救护自己。由于这是在对仆人说话,故翻译时应考虑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的身份,而“老爷”是双方均认可的称谓。基于这一事实,杨译为“the master”,这样既符合原语习惯,又切合译入语用法,堪称佳译;而霍译是“Sir Zheng”,英语味虽然更浓,但需要知道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在公众场合直呼长辈之名是大逆不道的,故不能不说这样的翻译是有缺憾的。
2. 明确人物关系,体现语用功能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先说出的话语常常是对听话人的称呼。不同的称谓或称谓的变化不仅能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情绪或情感的微妙变化,还能反映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因此它有着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标志功能,其使用也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并遵循特定的规则。可以说,英语称谓语常具有表达“身份、权势、语境、得体”等语用含义,而汉语称谓语不仅具有上述几种语用功能,还具有表达“亲疏、好恶”等功能(尹富林,2003)。
例2.(贾母)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She ordered the servants to prepare sedan-chairs and horses,telling them,“Your mistress and Pao-yu are going back to Nanking with me this instant.”
――translated by Yany Xian-yi
例3.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儿风寒。”(《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You don’t know,madam,” said Pao-yu,“Cousin Lin suffers from an inherited weakness and has such a delicate constitution that she can’t stand the least little chill.”
――translated by Yany Xian-yi
例4. 袭人笑道:“太太别生气,我就说了。”(《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With a sly smile she went on,“I hope Your Ladyship won’t think it presumptuous.”
――translated by Yany Xian-yi
根据语用学的理论,人们注意到称谓出现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其处的环境,体现的人物身份,表达的意图,并反映社会、文化等因素,从而在翻译中设法再现这些方面的效果。例2、例3、例4中由于交际双方各自的身份、地位及关系的不同,“太太”的语用含义也有差异。在例2中,贾母因贾政毒打宝玉,在盛怒之下对贾政说出的一番气话,能以这种口气对贾政说话的,在贾府中恐怕也只有贾母了。因此,杨译“your mistress”较为妥贴,符合贾母在家族中的尊贵地位和身份,如果译作“your wife”则逊色多了。在例3中,因为当时有宝钗、黛玉以及王熙凤在场,故宝玉用“太太”称呼其母亲,很得体,杨译为“madam”,符合当时的情境。例4中,王夫人询问宝玉被打的原因时,袭人称王夫人为“太太”,由于袭人与王夫人之间是主仆关系,霍译和杨译均为“Your
Ladyship”,比较准确,符合交际双方的身份。由此可见,明确交际双方的关系,有利于准确理解称谓的真实含
义,从而在翻译时恰当地体现其语用功能。
3. 重视文化差异,力求语用等效
称谓语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语言现象与民族文化互相作用、互相渗透,进而在其应用的过程中显示出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而汉英语言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两种称谓系统的差异则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汉语中同一称谓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如“兄弟、不才、小可、晚生、鄙人及令郎等”表示第一人称或第二及第三人称指示的谦称和敬称,而英语中是直接使用人称代词“I/me”、“You”以及一些名词,在翻译时须要重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同时,与普通词汇一样,称谓也有它的一般意义,在两种文化中这种一般意义有时并不完全对应,甚至还有很大差异;同时,称谓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有其具体的含义或者特殊的用意,要将其完全反映在另一种文化中,就需要充分重视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通过细致、深入的文化比较,更好地理解那些带有民族文化特征的称谓,并结合语境,确切地把握它们的真实含义。如果译者不顾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在规约表达式上的差异,不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而将原文中的一切信息都直译到译文中,那么必然会导致原文含义的丧失或者传达出原文没有的含义,最终导致译文读者对原作意欲传达的含义不解、异解或曲解(张新红,2001)。因此有必要提倡语用等效来解决这种跨文化交际问题。
例5. 士隐听了,大叫:“妙极!弟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红楼梦》第一回)
“Excellent!” cried Shih-yin. “I’ve always maintained that you were cut for great things...”
――translated by Yany Xian-yi
在动态的交际活动中,语用者有时利用称谓来实现某种交际目的,如例5中的说话者与受话者并非真正的兄弟,说话者利用亲属称谓的泛化形式来相互面称,从而缩短了与受话者之间的社交距离,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之称并非是真实的亲属称谓,如果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把“弟”和“兄”分别译成“younger brother”和“elder brother”,往往会使读者误解,造成信息传递失败。
例6.“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红楼梦》第三回)
“Well,”she cried with a laugh,“this is the first time I’ve set eyes on such a ravishing beauty. 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 No wonder our Old Ancestress couldn’t put you out of her mind and was for ever talking or thinking about you. Butpoor ill-fated cousin,losing your mother so young!”
――translated by Yany Xian-yi
例6中 “老祖宗”这一称谓的意思不仅仅是“老祖母”,还触及了更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这个词在贾府里是与“小祖宗”(贾宝玉)相对使用的,特指受到整个贾府尊崇并有很高权威的贾母,反映了中国大家庭生活方式下家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因此,杨氏夫妇将其译作“our Old Ancestress”,强调了贾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老祖宗”所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更胜一筹。
例7. 这里茗烟走进来,便一把揪住金荣问道:“你是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红楼梦》第回)
By now Mingyan had grabbed hold of Jinrong and yelled:“If you’ve any guts,come and take on your Master Ming.”
――translated by Yany Xian-yi
众所周知,茗烟在贾府中的地位仅仅是宝玉的随从或称小厮,他在与金荣的对话中敢于自称“大爷”,显然是仰仗了宝玉的地位,带有一种自大、炫耀的口气,而并非他自己的真实地位,若将其译为gentleman,则语气显得过于文雅,与原文的语用意义不符,因为gentleman是指“上流人士、绅士、君子”,杨宪益将其译为master,则较为贴切。
4. 结语
称谓语作为语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会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因而大都带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同时,称谓语又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不同的称谓预设着不同的交际目的,表达着不同的话题焦点。汉英两种称谓体系所表现的显著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在称谓的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语用等值,必须关注语境、交际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努力使译文既切合原文的用意,又符合译文习惯。
参考文献:
[1]Hawkes,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Vol I,VolII,VolIII. London:Penguin Books Ltd. 1973,1977,1980.
[2]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1980.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4]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285-293.
[6]尹富林.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比较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3):26-28.
不好意思啊,具体的我就不清楚了,因为我没有参加过考研考试,并且已经从外院毕业不短的时间了,很久没有外院那边的信息了。
但是可以给你一些参考书目
广西师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复试参考书目
01.陶洁主编《美国文学选读(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02.王守仁主编《英国文学选读(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0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04.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
0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0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07.《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关于“量力性原则 Levinson的“三原则”解释力在哪?”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盈溪纯]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339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盈溪纯”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量力性原则 Levinson的“三原则”解释力在哪?”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量力性原则 Levinson的“三原则”解释力在哪?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
文章不错《量力性原则 Levinson的“三原则”解释力在哪?》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