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

网上有关“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是一名佛弟子,将下面的这篇文章送给您:

佛门礼仪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发露实项)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记忆体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二、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演示):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买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工,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三、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请问大德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候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

五、出入佛门之礼仪

(一)入

1.消假--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六、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七、斋堂仪规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八、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慧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及行持

念藏文更好,因为藏文更具有近传的加持力,但是如果实在念不了藏文(这种情况很少,发心和皈依就哪么几句,应当可以学会),也开许念汉文,具足信心,依教如理如法修行,也是可以的。从藏传和汉传来看,各有不同的观点,究竟意义也是一样的,但是藏传佛教的修习,对于传承有特别的开示,密咒的译音不变,是梵文读音,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具体如下:

在修习藏传佛法时,为了保护后学者得到清净的传承,我们应该强调音声传承,更重要的是强调依止善知识。恩师说念仪轨,需念传承下来大德菩萨金刚语所传词句,得传承加持,最后念汉文的翻译理解意思。什么叫金刚语呢?所谓金刚语,就是修行人在证悟不生不灭的金刚自性之后,语业得到清净而具足智慧功德力量的语言。

藏语读音是接受传乘加持的纽带

为了保护后学者得到清净的传承,我们应该强调音声传承,更重要的是强调依止善知识。大恩上师五世嘉绒朗智仁波切要求弟子平时念诵功课时先念所传藏文读音,最后念诵一遍汉文意思,恩师说念仪轨,念大德菩萨金刚语所造所传词句,这样比较容易得到加持,汉文的翻译可作意义上的参考。

什么叫金刚语呢?所谓金刚语,就是修行人在证悟不生不灭的金刚自性之后,语业得到清净而具足智慧功德力量的语言。“念诵仪轨”是指能于心中忆念、口里诵持并如法取舍次第之修行法要轨则。因为凡夫人以无明业障不能如实明了解脱之路,只有通过已解脱的明眼人开示明显的修行次第,我们依此如法行持才能到达目的地。 我们所受的真言是经由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等传承祖师一代代地传下来的从未间断过的清净法脉。在这些法脉当中,包含着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在修行过程中却可以体会到的来自上师们的无形加持,所以持由上师处得受的咒就有了特别之力量。

比如在《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略释》中也说“在数日中应励力数数串修念诵此四句金刚偈。最好按仪轨念诵藏文译音,因为全知麦彭仁波切造此仪轨时使用的是藏文,对此藏文仪轨做了殊胜加持,若念藏文音忆念汉文义,很容易得全知麦彭仁波切金刚语之加持。”

口耳相传这种方式能像接力赛跑一样把清净的佛法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正法明灯》云:

口耳音声的传承——传授的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传授下来的佛法,每一次的念诵和听闻,以代代相传的传承加持力,对于弟子来说,都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同时也能保证佛法的完整、纯正,杜绝外道伪经伪论混入佛法中,也能杜绝把佛经和菩萨论典排出佛法的邪行;

口耳讲授传承——能把佛菩萨的真实密意正确地传给后代的弟子,使弟子获得对经论句义的正确理解,同时也能防止不依止上师以分别念随意解释经论的做法,还能防止外道的观点渗入到佛法中;

从藏文的读音还可追溯来源及忆念恩德

比如以前当经论从梵语译成藏语,译师都会在正文前加译礼句。一方面为了祈求加持,在翻译过程中增加顺缘,遣除违缘;另一方面,也希望凡与之结缘的众生皆能获得究竟佛果。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第一个是播下解脱的种子,第二个说明来源清净,第三个忆念译师们的恩德。现在我们作为汉地弟子通过藏文我们也可以追踪溯源去查找渊源,接受历代祖师的加持以及感念他们的恩德。所以法脉、传承这是不能间断的,如果间断了,佛法的很多加持力就无法继续。所以,虽然经书还在,但若没有口传、没有窍诀及传承,也就等于佛法不存在了。

西藏文字的起源:吞弥.桑布扎创造藏文标志西藏文明的真正开始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对一个民族来说,她的根在于她的文化。如果丢失了本民族独有而丰富的文化之根,这个民族也就名存而实亡了。

吞弥桑布扎为藏文创造者。他敬重佛法,刻苦习修,成绩优异,故被天竺人敬称为“桑布扎”(意为贤良之藏人,“吞弥”是其家族名)。直到今天,在藏地很多年轻人把囤弥桑布扎的像戴在脖子上,学校的老师则挂在床头,平时点香供养表达景仰。如果不是他开创文字,藏人永远无法摆脱文盲的命运。

莲师传中记载了藏文的缘起是这样:松赞干布13岁(公元629年,土牛年)

举行盛大的位宴会时,吐蕃四邻的小邦及各部落首领遣使来贺,有的献重礼祝贺,有的以书信祝贺,书信用不同的地方文字。当时由于吐蕃无文字,都用他们的文字书信答谢,或者捎口信致谢。为此,赞普很难为情。他考虑只因吐蕃无文字,很难完成国政大事,也成为邻国指责的目标,所以一定要创立符合吐蕃自己语言的文字。松赞干布的这种想法成为创立使用至今的藏文的缘起。 虽然松赞干布那千百种智慧的光明,本来早巳照彻一切黑暗,即使是丝毫的愚昧无知,也都消除清净了。但是为了适应劣慧众生的知见,进而掌握世谛王朝的政治,与施行正大的法令,非具备具足功德体性的文字不可。

现代人欲了生脱死、解脱成佛,则必须依于佛言祖语作为起修、实践的参照坐标,反之就会南辕北辙,永远难有成就的一天。而在历代众多的祖师中,蕅益大师无疑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一位,他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其宏博的净土思想、崇高的德学风范以及精严的净业行持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本文仅略述三个方面,旨在增强现代人对念佛法门的信心,并能够遵循过来人的足迹,不走弯路,从而直达西方净土之妙高峰顶,得无量光寿之究竟乐。

生平简述

蕅祖应世于明末清初(公元1599~1655年),法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其父亲持念大悲咒十年,由母亲金氏梦见观音菩萨送子而生。

蕅祖七岁就菇素,幼年好儒学,发誓灭佛、道二教,并作论数十篇大破之。十七岁时,偶然阅读到净宗八祖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竹窗随笔》,顿然反省,遂将之前所著的辟佛论全部焚毁。二十岁注《论语》而大悟孔颜心法,该年冬天丧父,闻《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发出离心。二十二岁专志念佛,每日持诵佛名。天启元年(1621 年)二十三岁,发四十八愿,自命为「大朗优婆塞」。第二年(1622 年),一月之内三次梦见憨山大师,当时憨师远在曹溪(今广东韶关曲江区东南),因而就近在憨师门人雪岭法师座下剃度,时年二十四岁。蕅祖仰崇莲池大师而作私淑弟子,二十五岁受具戒于云栖和尚像前,二十六岁受菩萨戒于云栖和尚塔前。二十七岁遍阅律藏。二十八岁时母病亡,为报母恩,在丧葬之后掩关深山。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净土。之后,多次组织结坛,率僧俗二众闭关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蕅祖的大力弘扬,有效扭转了当时轻视净土念佛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永历八年(1654 年)夏,蕅祖在浙江灵峰病卧。在病期间,于十二月仍启建净土念佛社,作发愿文。次年一月(五十七岁)示疾,遗命弟子将自己火化后的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西方缘。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见蕅祖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与鸠摩罗什尊者的舌相不坏同一征信。门徒们因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蕅祖一生著述颇多,是净宗祖师当中最多的一位,约四十多部三百余卷。此等钜著,远播海外,流传千古,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净宗重要著述《弥陀要解》,但凡净业行人,无人不知,且依于修学,并深得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赞许:「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再如,在三次遍阅律藏而撰述的《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自明代至今,都是习律之士的参照坐标。弘一大师更是赞为「明清诸师,律学著述,此书最精湛」。

据上可知,蕅祖的本迹不可思议,印祖常云其乃法身大士再来。

净土思想

蕅祖博通三藏、了达世典,上顺诸佛意,下应群生机,秉承了净宗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的思想和理念。他不仅自己笃修净土,更以此化导他人,在《弥陀要解》中判言:信愿是决定能否往生西方的关键,若具足信愿,散心称名也能往生(下品下生)。从蕅祖示寂后「牙齿俱不坏」这一有力征信,足以证明此一判释真实不虚,实乃金口诚言。

蕅祖的净土思想丰富无比,见地精纯,以下略述三点:

(一)持名念佛是简易圆顿、第一方便的成佛妙法

对于如何快速解脱生死、成就佛道,蕅祖推尊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其原因在《弥陀要解》中有明确阐述:持名一法,至简易、至稳当、至直捷、至圆顿,能普遍加被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超过其上。这句佛号,无论男女老少、贫富智愚,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念,因此具有「收机最广,下手最易」的特点。又如他在《示明西》中提出:「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接着,又引佛经进一步说明:「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脱,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

对念佛法门的胜异殊特,蕅祖在《弥陀要解》中给予了精辟剖析,称其为「《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我们知道,《华严经》是众经之王,是释迦佛一代时教中阐述一生成佛的法门,然而《华严经》的最终归宿是在《普贤行愿品》,而《普贤行愿品》却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普贤菩萨行愿第一,他们和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作为究竟归依处,由此奠定了往生净土一法作为此经归宗结顶之法的超胜地位。

至于「第一方便」,蕅祖这样阐释:「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为了进一步说明念佛法门是第一方便,在《灵峰宗论·答邓靖起三问》中,蕅祖又举《观经》中「诸佛有异方便,令汝得见」的经文为证,只要能至诚称念弥陀名号,无论解与不解,都能「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念都是成佛的正因,念念都能得到弥陀的慈悲摄受。

据上可知,一句阿弥陀佛,实在是阿伽陀药。从契理契机的角度看,因为它不靠自力修证,唯依佛力摄受,胜异方便,直捷圆顿,而收获的利益却非常的究竟圆满,所以是最适合五浊恶世这个时代的法门。若能信愿念佛,即可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是为简易;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是为直捷;一得往生,便圆证三不退,一生圆满佛果,是为圆顿。这正是蕅祖推崇信愿专持名号的原因所在。

(二)信愿称名,万修万去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愿行乃净宗的核心纲目,有信才能发愿,有愿才会起行,才会有最后证得菩提道果。在蕅祖的净土思想中,「信愿行」同样占据着核心地位,此类开示甚多,以下略述三点:

1.信愿行的重要性及内在关系

蕅祖在《要解》中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一针见血的论述,将信愿行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盘托出。能不能往生西方净土,完全在于你有没有信愿。若无信愿,即便将名号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那般,亦无得生之理。反之,在具足信愿的前提下,散心称名也能往生。

蕅祖在《弥陀要解》中的开示足以发人深省。首先,他引述永明延寿大师的「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来说明凡夫在秽土靠自力修行很难成办,因受业力所牵,即便是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其次,又举出「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圣人靠自力解脱成佛尚且如此之难,生死凡夫就更不用说了。那怎么办呢?蕅祖明确指出了生死凡夫唯有信愿持名,才能仗佛慈力了生脱死,除此别无他途。

2.信愿持名即是大善

根福德因缘在这短暂的生命里,如何快速获得大善根、大福德,从而成就往生西方净土的大因缘,应该是每一个念佛人所关注的问题。对此,蕅祖在《弥陀要解》中明确提出了「信愿称名,即大善根大福德,即无上菩提心」的观点。他首先界定了善根的定义,即「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然后提出了往生极乐的助道因缘,即「种种助道施(布施)、戒(持戒)、禅(禅定)等名福德,即助缘」。为了简别大善根福德的是非究竟行相,蕅祖进一步列举二乘和人天的善根福德的陋劣,指出唯有信愿持名才是多善根、多福德之因。声闻、缘觉之所以善根福德少,是因为他们没有发菩提心,仅仅为求自利、自安;而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是因为人天有漏福业不可常保,悉皆散坏。因此,以上二类皆不可生净土。那么,从念佛法门的角度,如何快速积聚往生净土的资粮呢?就此,蕅祖明确指出当以信愿庄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则一一声皆具足多善根多福德,这就是成就往生的大因缘。这与莲池大师的「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之说一致。

再者,深信切愿念佛,其目的是为了求生西方,生西方是为了成佛,而成佛正是为了度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的无上菩提心。

3.信愿称名万罪灭

《观无量寿佛经》云:「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句经文明确阐述了念佛是忏悔罪业最好的行法,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心存疑虑。曾有人如此请教蕅祖:平时至心念佛,或者散心念佛,能否除罪?蕅祖回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的确,就连世间的太阳,其光芒尚能破除山河大地所有的黑暗,更何况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呢?蕅祖在《自赞像》中说:「信得‘是心是佛’,乃信‘是心作佛’……无论专心散心,声声灭罪八十亿劫。」散心称名,不仅能除罪,还是成佛的种子,这种子千生万劫犹如金刚永远不坏。蕅祖还举了公案来证明:「佛世有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大阿罗汉)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

(三)念佛方法

就观想、观像、实相、持名这四种念佛方法,蕅祖则拈出持名念佛。他认为,持名念佛一法,含摄了观想、观像及实相这三种念佛。又说:「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说到念佛的要点,蕅祖则强调:「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同时,他还特别提出,念佛最忌的是,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又说,无论老少智愚贫富,都要深信切愿来念佛,要制定好每日念佛的数量作为功课,若三万、五万、七万,在念佛的时候,用数珠记好数字,莫论散心、定心,这样尽形寿去念,以决定不缺为准,如此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综上可见,在蕅祖的净土思想中,无论是对净土法门胜异殊特的阐释,还是对信愿行核心地位的强调,都比以前莲宗诸祖又有了登峰造极的阐扬。另外,在他的净土著述中,信愿行贯穿始终。他如此强调信愿,无非是更加表明念佛法门实在是极难信之法,其义理之深邃,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如《弥陀要解》所云:「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迳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因为以上的种种难,蕅祖发出弘愿:「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呜呼!寥寥数语,字字包含了蕅祖救众苦、兴莲宗的大悲。

匡扶圣教的精严行持

蕅祖不仅是一位建树甚巨的儒佛思想巨匠,也是一位笃志精勤的大行者,操履雪亮,德匡众人,以下兹举二点以申之:

(一)弘律护教

蕅祖除了专修专弘净土外,也因为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而在早年发出以弘律为己任之志,欲借戒之威德,匡正僧众,绍隆三宝。蕅祖的律学造诣非常深厚,对大、小乘戒律皆通达精练。早年因「目击法轮坏」,深深感到导致教内衰微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对「戒律」的不重视,于是提出了「我思救苦方,无越毗尼藏」的呐喊。他认为法赖僧弘,要想建立正法幢,则必须先绍隆僧宝,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广泛弘扬律法,令僧众学戒持戒,先建立自行,然后众行才能建立。如此,佛法就能兴隆并久住世间。

在此前提下,蕅祖发出「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之志,撰有大小乘律宗著述多部,如《梵网经合注》《菩萨戒本经笺要》《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沙弥十戒威仪录要》等。此等著述不仅利益了当时的僧尼,同时也对后世大有裨益,成为后世出家人建立僧格、如法持戒的轨范。

蕅祖志向远大,悲心切切,曾多次宣讲毗尼,听者最多的时候十余人,能力行者仅二三人。因此,蕅祖曾感叹:「半世倾肠腑,寥寥有几知。庶几二三子,慰我半生思。」又云:「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由此可知,蕅祖此时的思路已经发生转变,他要先解决自己的生死,再来此土兴隆佛法。而解决生死的方法,他选择的是净土法门。

(二)持戒念佛

蕅祖虽然不再求五比丘共住,但他自己严净毗尼,且以持戒功德回向西方。那么,是否只需持戒就能究竟解脱呢?蕅祖这样开示:「专护性遮令清净,仍须念佛求生西。」因为「苟无信愿,则戒感人天,定感色、无 *** ,慧克二乘权果而已」。也就是说,若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而仅仅是持戒,那所得到的只是人天福报,即便是僧尼的戒条全部持守清净,获证的也只是声闻极果阿罗汉。因此,蕅祖劝诫众人在持戒的同时,必须信愿念佛,并将持戒等所有功德回向西方净土。他还提出:「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在《自像赞》中也说:「设能信愿求彼土,虽曾有犯亦成机,是以我今但念佛,一句弥陀法界师。」这与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所持的「即使因烦恼力强而导致破戒,然念佛忏悔,亦可往生」的观点同出一辙。

如果说以上是针对只持戒、不信愿念佛者的开示,那么,对于认为持名为径、学律为纡之辈,蕅祖更是作了圆满的拨正。他说:「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原非异辙,净戒为因,净土为果。」又说:「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而专精律学;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最后他又将以上种种回归到念佛上,他说,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熟,不仅三藏十二部最高深的教理,禅宗的千七百公案,大小乘律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乃至于菩萨的四弘誓愿、六度万行,皆在里许,全部收摄尽。以上精辟的开示,无不包含着蕅祖的智慧与悲心。

综上可知,无论是弘律还是弘净,蕅祖都本着将佛陀伟大的悲智传递给每一位众生的本怀,尤其是后来专修专弘净土法门,就是希望每一位众生都能毕生念佛、同生净土,获得当生了生脱死的无上大利。蕅祖的悲愿与行持,是末法时期僧俗二众效彷的楷模!

结语

纵观蕅祖的一生,通宗通教,知律知净,最终选择专修专弘净土,以此广利人天。他极力倡导信愿念佛,将禅、教、律融归于净土,又明确指出念佛一法,圆超禅、教、律,是一代藏教之指归。作为明清佛教的中流砥柱,蕅祖的净土情怀,在其身口意三业中处处显现,就连名字、法号,也在宣扬弥陀净土。「西有」是蕅祖的号,源于《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在此世界的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依报);彼土有佛,号阿弥陀(正报)。很显然,他要向世人告示,西方净土的依、正二报为实有。而「蕅益」也表达了精修净业之意,「蕅」为 「莲」之因,随之而生荷,进而开华结莲,来晓谕世人:念佛之人,当一心念佛,自然能够乘坐九品莲台,横超三界,往生西方,直趣无上佛果,得究竟真实利益。

蕅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此等千古文章,实在是他宝贵的经验所在,对整个中国佛教贡献巨大,其德业功绩,令后人敬仰赞叹。他的净土思想与行持,犹如无明长夜中的智慧火炬,为后世行人指明了方向。他被尊为净宗九祖,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吾辈行人,实在应该见贤思齐,死尽偷心,老实将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方不负我蕅祖之深切婆心!

关于“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访儿]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2976.html

(15)
访儿的头像访儿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访儿的头像
    访儿 2025年09月14日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访儿”

  • 访儿
    访儿 2025年09月1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访儿
    用户091409 2025年09月14日

    文章不错《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