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化 石 整 体 分 类
一级化石 鸟类 横道子长城鸟、杜氏孔子鸟、长趾辽宁鸟、三塔中国鸟、燕都华夏鸟
稀有爬行类 中华龙鸟、尾羽鸟、原始祖鸟、杨氏东方翼龙、东方喙龙、热河潜龙
稀有哺乳类 五尖张和兽、金氏热河兽
稀有两栖类 三燕丽蟾、葛氏辽蟾
二级化石 确已研究清
楚的鸟类 圣贤孔子鸟、孙氏孔子鸟、小凌源鸟、娇小辽西鸟、步氏始反鸟、郑氏波罗赤鸟、有尾华夏鸟、三燕龙城鸟、侯氏尖嘴鸟、六齿大嘴鸟、北山朝阳鸟、松岭鸟
爬行类 长趾大凌河龙、弯齿树翼龙
哺乳类 远腾兽
稀有植物类 辽宁古果、古尔万果
三级化石 爬行类 鹦鹉嘴龙、细小矢部龙、满州鳄
稀有昆虫类 逆蛇蜓、光箭蜓
稀有植物类 陈氏辽西草、常氏似画眉草、硅化木
确已研究清楚的鸟类、爬行类 新生代鸟类、满洲龟、蜥蜴类(亚目)
一般化石 一般鱼类 狼鳍鱼、北票鲟、满州鱼、海州鱼、吉南鱼、褶鳞鱼、原白鲟
蜉蝣类 中拟蜉蝣、中蜉蝣
双壳类 球蚬、豆蚬、中村蚌、日本蚌
腹足类 前贝加尔螺、田螺、肩螺、平滑螺
一般昆虫类 蜚蠊类、蚊类、蜂类、蜓类、甲类
叶肢介类 东方叶肢介、亚洲叶肢介、平滑叶肢介、延吉叶肢介
介形虫类 女星介、达尔文介、狼星介
三叶虫类 高里山虫、德氏虫、莱得利基虫、蝴蝶虫
松柏类 短叶杉、纵型枝、苏铁杉
苏铁、本内苏铁类 侧羽叶、似查来亚、蕉羽叶
蕨类 锥叶蕨、拟金粉蕨、茹福特蕨
银杏类 裂银杏、拜柱、似银杏、茨康诺斯基叶
推荐于 2017-12-16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3个回答
长沙结石专科胆结石怎样排石,专业取石
长沙南湖结石医院,结石检查9元+保肾取石+护胆取石,不开刀,不打孔,无疼碎石,就来长沙南湖结石医院
长沙南湖医院有限公司广告
玉石是什么_看完你就明白了
根据文中提到的化石为您推荐
玉石是什么?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玉石是什么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lp.pinduoduo.com广告
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188****8493 正在咨询一个教育问题
2条评论
热心网友赞
太谢谢谢谢媳妇
查看全部2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原石价格多少_这方法真管用
原石价格多少, 这方法真管用 , 翡翠的辨别 , 少听忽悠 , 翡翠真假辨别方法 , 货比三家 , 能够让水滴聚集 , 呈现出圆珠形状
广告2021-03-13
关于化石的资料
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化石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方式是按其留存的生物遗迹类型分为三类: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分子化石。 生物分界一般以一万年前为界限,一万年前的生物为古生物,一万年前以后的为现生生物。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瞬间将其掩埋隔离氧化形成。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
扩展资料:
145赞·19,846浏览2019-08-30
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
一、 辽西化石概述: 当地球别的地方被海水浸泡时,这里的大地却被甘甜的淡水包围着,因而成了中生代的生物王国; 当地球别的地方一片荒凉时,这里绽开了地球上的第一朵花,成为芬芳花果的起源地; 当地球别的地方一片沉寂时,这里飞起了地球上第一群鸟,成为古鸟的园; 当地球别的地方初等动物尚未爬行时,这里乳汁育雏的生物类群,成了哺乳动物的摇篮; 当地球别的地方悄无声息时,这里蜜蜂采花、鱼翔浅底、恐龙奔跑、鸟语花香……,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水陆空辐射的生物群落。 20世纪90年代,中国辽西,中生代晚侏罗纪的各种鸟类及动植物化石被发现,这片贫瘠的土地震惊了世界,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古鸟类专家、古地质专家及各国的化石爱好者的目光。尤其是1996年“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连美国的克林顿总统都称之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辽西化石群在世界古生物研究史上创造了6个“世界之最”,即年代最早、鸟化石最多、属种最多、密度最大、含鸟化石层次最多(共6层)、未知领域最广(含有千米以上陆相地层)。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动物张和兽的骨架,有地球上第一枝“花”,距今1.45亿年(晚侏罗纪)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发现改写了被子植物起源史;有世界上第一批从“恐龙”向“鸟类”过渡的动物化石——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和尾羽鸟……古生物的遗体能成为化石的机会极为稀少,大概为十万分之一,沉睡了亿万年的化石重现于世,是大自然的杰作,珍贵过于宝石。 地球属于生活在其上的一切时代的生物,它们对人类及人类智慧的形成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物种,我们有权利和义务爱护好我们的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包括曾经的生命。那么,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些地球曾经的主人吧! 化 石 整 体 分 类 一级化石 鸟类 横道子长城鸟、杜氏孔子鸟、长趾辽宁鸟、三塔中国鸟、燕都华夏鸟 稀有爬行类 中华龙鸟、尾羽鸟、原始祖鸟、杨氏东方翼龙、东方喙龙、热河潜龙 稀有哺乳类 五尖张和兽、金氏热河兽 稀有两栖类 三燕丽蟾、葛氏辽蟾 二级化石 确已研究清 楚的鸟类 圣贤孔子鸟、孙氏孔子鸟、小凌源鸟、娇小辽西鸟、步氏始反鸟、郑氏波罗赤鸟、有尾华夏鸟、三燕龙城鸟、侯氏尖嘴鸟、六齿大嘴鸟、北山朝阳鸟、松岭鸟 爬行类 长趾大凌河龙、弯齿树翼龙 哺乳类 远腾兽 稀有植物类 辽宁古果、古尔万果 三级化石 爬行类 鹦鹉嘴龙、细小矢部龙、满州鳄 稀有昆虫类 逆蛇蜓、光箭蜓 稀有植物类 陈氏辽西草、常氏似画眉草、硅化木 确已研究清楚的鸟类、爬行类 新生代鸟类、满洲龟、蜥蜴类(亚目) 一般化石 一般鱼类 狼鳍鱼、北票鲟、满州鱼、海州鱼、吉南鱼、褶鳞鱼、原白鲟 蜉蝣类 中拟蜉蝣、中蜉蝣 双壳类 球蚬、豆蚬、中村蚌、日本蚌 腹足类 前贝加尔螺、田螺、肩螺、平滑螺 一般昆虫类 蜚蠊类、蚊类、蜂类、蜓类、甲类 叶肢介类 东方叶肢介、亚洲叶肢介、平滑叶肢介、延吉叶肢介 介形虫类 女星介、达尔文介、狼星介 三叶虫类 高里山虫、德氏虫、莱得利基虫、蝴蝶虫 松柏类 短叶杉、纵型枝、苏铁杉 苏铁、本内苏铁类 侧羽叶、似查来亚、蕉羽叶 蕨类 锥叶蕨、拟金粉蕨、茹福特蕨 银杏类 裂银杏、拜柱、似银杏、茨康诺斯基叶
4赞·12浏览2020-01-17
关于化石的资料 多一点
化石是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数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有机体 自身完好保存,或在沉积岩中的印模,或生存时留下的痕迹(称为遗迹化石)。化石,通常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被暂时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化石收集是一项引人入胜的爱好,在最近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活动中。其迷人之处是收集者既可享受发现化石的激动心情,又掌握了收集和制作标本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具有鉴定化石发现物的学术挑战性。几乎没有其他的科学能像化石收集这样,让初学者对史前历史知识作出如此重要的贡献。 1910年,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爵士开始其具历史意义,但充满悲壮的南极探险。斯科特 和四个伙伴最后虽成为恶劣天气的牺牲品,但遗留了重要的科学发现。从探险家的遗物中发现了 已形成化石的种子蕨,玉羊齿属。这一发现证明了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曾是肥沃大陆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绐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同时可推知,斯科特了解他的发现具科学的重要性。从铸币到骨头“化石”来源于拉丁文fossil,意思为“被挖掘出的”,指任何埋藏的东西。不仅有石化动物、植物残体,还包括岩石、矿石和人工制品,如铸币。 现在,该词专指史前生存但被自然埋藏和保存的有机体的残体。多年之迷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现象,就像水晶和钟乳石一样是在地下形成的。马丁·路德(1483/u1546)相信在山峰上发现的化石是《圣经》之血的证据。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化石是曾经生存过的有机体的石化残体。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直到19世 纪,他的笔记才被公开。 化石的真正面具是17—18世纪才被人认识,这主要归功于化石收集书籍的出版以及人们对自然 史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种类的化石,这个重要发现对第一幅地质地图的制作具有极大的帮助,并由此开创了化石学和地层学这两门现代科学。 分类 当人们提到化石时,总是使用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科学名称,虽然并不是正式或是十分普通的,例如:牡蛎的拉丁文常被称为“魔鬼的脚趾甲”,另外腕足动物则被称为“灯壳”,这些有它们的 用处,但缺乏科学所需的准确性。科学名称常以斜体字写出,后面写上发现者(即第一次描述该化石的人)的姓名。第一部分是属,第二部分是种。如果发现者的姓名写在括号内,表示该种当使用时,被划分到其他不同的属中。
5赞·209浏览2016-08-04
化石的资料
4赞·1播放
关于恐龙的化石资料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虫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一一恐龙。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农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
76赞·1,224浏览2016-03-08
结石怎么排出石头?治结石 到京石
长沙京石医院有限公司广告
震惊 买玉石要注意了 如何辨别真假翡翠
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
淡水湖泊发育于潮湿气候区,其沉积物主要为陆源物质,化学沉积物较少,常有淡水生物化石如腹足类、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及鱼类等,也常有从周围陆地运来的陆地生物遗体,如植物碎片等。
湖泊沉积物常呈环带状分布(图6-8)。从湖岸边至湖盆中心,沉积物颗粒愈来愈细,依次为砾、砂、粉砂和泥,这主要由水动力的强弱决定。但由于湖泊的大小、沿岸地形及河流注入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的分带情况要复杂得多,如湖滩砾石常发生在湖泊一侧。此外,由于流入湖泊的河流的影响,还会形成三角洲沉积。
图6-8 湖泊沉积物的理想分带
(据皮卡德和小海伊,1972)
在离湖岸较近的浅水地带,接受从湖岸和河流带来的大量沉积物,波浪作用较强,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其次为砾,泥质一般较少,分选较好,圆度中等;常见单向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细层倾角平缓,层系厚度较小,常有波痕、泥裂、雨痕、虫迹和冲迹,生物化石一般保存不好,有植物碎片及底栖生物化石碎片。
在湖泊中心湖水较深的地带,水动力较弱,水体较平静,多为还原环境。主要沉积物为灰黑色泥质岩、泥灰岩和油页岩等。岩石中常有清晰的水平纹层,这种纹泥很像冰川纹泥,不同的是冰川纹泥主要由碎屑沉积物组成,而湖相纹泥常含生物和化学成因的碳酸盐及有机质。在这一区域内,由于湖底的还原性较强,故无底栖生物,只有介形虫、叶肢介和鱼类等游泳生物,常有黄铁矿等还原矿物出现。岩层呈层状,稳定性好,分布广。
由于湖泊的发展最后总是以退缩、填满而告终,反映在沉积物的纵向序列上,一般都自下而上由湖中心的泥质沉积物开始,向上变为较粗的滨岸沉积和河流沉积,因此表现为由细变粗的序列。
塔里木地层区
杨代环等(1983)曾对四川自贡大山铺产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的下沙溪庙组进行了简要描述。我们将该剖面转引如下,并根据最新资料补充了脊椎动物化石名单(彭光照等,2005)。
上覆地层 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J3s)
整合
中侏罗统 下沙溪庙组(J2xs)
23.暗灰黑色页岩,含叶肢介化石 3.6m
22.灰、灰白色厚层状石英细砂岩 3.5m
21.紫红色泥岩 21.4m
20.灰色厚层状石英细砂岩 2.5m
19.紫红色泥岩 11.7m
18.灰**及灰色块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交错层理,横向夹紫红色泥岩透镜体 12.3m
17.紫红色泥岩 7.2m
16.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 3.2m
15.紫红色泥岩 6.2m
14.黄灰色粉砂岩,横向不稳定 1.5m
13.紫红色泥岩 10.0m
12.灰紫色粉砂岩夹紫色砂质泥岩 5.6m
11.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横向不稳定 2.0m
10.紫红色泥岩 32.0m
9.灰色厚层状石英细砂岩 2.9m
8.紫红色泥岩 5.5m
7.灰绿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细砂岩,横向变化大,层面富含白云母碎片,产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自贡弓鲛Hybodus zigongensis、大山铺鳞齿鱼Lepidotes dashanpuensis、自贡角齿鱼Ceratodus zigongensis、扁头中国短头鲵 Sinobrachyops placenticephalus、自贡成渝龟Chengyuchelys zigongensis、似贝氏成渝龟C.bae noides、大山铺成渝龟 C.dashanpuensis、周氏四川龟 Sichuanchelys chowi、杨氏壁山上龙 Bishanopliosaurus youngi、蜀南孙氏鳄 Sunosuchus shunanensis、大山铺西蜀鳄 Hsisosuchus dashanpuensis、自贡似卞氏兽 Bienotheroides zigongen?sis、川南多齿兽Polistodon chuannanensis、建设气龙Gasosaurus constructus、自贡四川龙 Szechuanosaurus zigongensis、李氏蜀龙 Shunosaurus lii、巴山酋龙Da?tousaurus bashanensis、天府峨眉龙Omeisaurus tianfuensis、东坡秀龙 Abrosaurusdongpoi、大山铺晓龙Xiaosaurus dashanpuensis、劳氏灵龙Agilisaurus louderbac?ki、多齿灵龙 A.multidens、太白华阳龙 Huayangosaurus taibaii,以及长头狭鼻翼龙Angustinaripterus longicephalus 3.5m
6.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 5.0m
5.浅**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交错层理,局部层面含云母碎片,砂岩风化为褐** 7.0m
4.紫红色砂质泥岩 4.0m
3.浅**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交错层理,沿层面富含白云母碎片,局部见植物化石碎片 12.5m
2.紫红色砂质泥岩 8.5m
1.浅**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交错层理,层面富含云母碎片,局部见植物化石碎片 42.5m
假整合
下伏地层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1zl)
下沙溪庙组在四川自贡地区分布较广,其下伏地层为中侏罗统的新田沟组,但新田沟组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在不同地区其厚度差异很大甚至缺失。自贡大山铺一带是我国最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图2.1),下沙溪庙组在这一带直接覆盖在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之上。下沙溪庙组中的淡水双壳类、叶肢介、介形虫、孢粉等化石组合面貌显示出典型的中侏罗世色彩;而大山铺脊椎动物化石构成特色鲜明的“蜀龙动物群”,其中的原蜥脚类已经消失,蜥脚类呈现出较原始的性状,鸟脚类和剑龙类亦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以上化石组合面貌,表明下沙溪庙组的地质时代无疑为中侏罗世(彭光照等,2005)。
图2.1 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统恐龙化石产地
(照片由彭光照提供)
Fig.2.1 Middle Jurassic dinosaur?bearing strata at Dashanpu fossil site,Zigong City,Sichuan Province
(offered by Peng Guangzhao)
青海小峡油页岩含矿区资源评价
上古生界出露较全,除下泥盆统外,其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海相、陆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都有。以碎屑岩与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层序清楚,化石丰富,生物群组合面貌与我国华南地区相类似,植物化石较少,总体以华夏-欧美区系的分子为主,混有安加拉植物区系分子。
1.克孜勒陶组(D2k)
分布于布伦口、库山河及克孜勒陶一带,未见底,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布伦口至库山河一带,下部为浅灰色粉砂质灰岩、结晶灰岩、含砾绢云千枚岩、绢云石英片岩等;中部为灰绿色含砾变质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绿色厚-巨厚层状岩屑石英砂岩夹含砾石英砂岩,厚5403 m。克孜勒陶一带,下部为灰绿色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上部为黄褐黑灰色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生物灰岩及鲕粒灰岩,厚1709 m。
本组为一海退层序,由浅海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向粗碎屑岩过渡,产珊瑚Hexagonaria sp.,Thamnopora sp.,Striatopora sp.,Disphyllum cf.curtum,Keriophyllum sp.及腕足类Atrypa sp.等,均是新疆地区中泥盆世常见的属种,其中Disphyllum,Hexagonaria,Thamnopora等属见于欧洲阿登地区和中哈萨克斯坦中泥盆统。因此克孜勒陶组的时代为中泥盆世。
图5-1 昆仑山及其邻区泥盆纪-三叠纪地层分布略图
Ⅰ—柯岗断裂;Ⅱ—阿尔金南缘断裂;Ⅲ—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结合带;Ⅳ—郭扎错-拜惹布错-北澜沧江缝合带;Ⅴ—双湖-龙木错断裂;Ⅵ—班公错-怒江结合带;Ⅶ—喀喇昆仑断裂;Ⅷ—歇武-西金乌兰断裂带;Ⅸ—柳什塔格-诺木洪乌妥蛇绿混杂带
2.奇自拉夫组(D3q)
出露于叶城县阿其克拜力都-库勒-东亚一带及库斯拉甫东-玉孜千力克、木吉-库山河及依格孜也尔西-考库亚一带,阿其克山南部有少量出露。为中、细粒石英砂岩、钙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少量薄层状粉砂岩和泥岩,底部有砾岩。中、下部以紫红色为主,上部以灰绿色为主,局部夹薄层粉晶灰岩,视厚度为4860 m。与下伏克孜勒陶组整合接触。区域上岩性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砂岩具斜层理及槽状层理,产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Sublepitodendron sp.,为河流相到三角洲相陆源碎屑沉积。
朱怀成(1999)对莎车县达木斯乡艾特沟剖面奇自拉夫组孢子化石研究后,建立了两个孢子组合带,下部leiotriletes microthelis-Punctfafisporites irrasus带和上部Apiculiretusis-pora rarma-Retispora lepidophyta带,时代为晚泥盆世,且孢子化石是经历一定距离搬运、分选的远源孢子组合。
陈中强(1995)对达木斯剖面本组及上覆克里塔克组底部白云质泥灰岩中的腕足类化石研究后,建立了Cyrtospirifer-Tenticospirifer组合,时代属晚泥盆世晚期。
上述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是亚、欧、北美、大洋洲晚泥盆世的常见分子,在我国昆仑、秦岭、湖北、湖南等地的晚泥盆世地层中均有分布。
据上述古生物资料,奇自拉夫组时代为晚泥盆世。
3.克里塔克组(C1k)
出露于英吉沙-皮山县以南的昆仑山前及山间凹地,北西-南东向延伸。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主要是亮晶鲕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亮晶砾屑砂屑灰岩、砾屑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夹少量砂岩、粉砂岩。以大套碳酸盐岩的出现为标志,整合于奇自拉夫组之上,厚193.2~614 m。为高能环境下的沉积,是碳酸盐台地内的点滩环境。
下部产牙形刺Polygnathus sp.,Hindeodella sp.;珊瑚Lonstaleia sp.;Lithostrotion sp.,Aulina sp.,Lithostrotionella sp.,Neoclisiophyllum sp.;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 sp.,Eocho-ristites sp.,Eomarginitifera sp.等。牙形刺时代为泥盆纪-早石炭世;珊瑚是泥盆-石炭纪的常见分子;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为早石炭世的属,Eochoristites是早石炭世早期的属。结合地层接触关系,整合于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之上,相当于维宪阶和什拉甫组之下,为早石炭世早期,相当于杜内期的沉积。
4.和什拉甫组(C1h)
出露于英吉莎-叶城一线以南的昆仑山前及皮山县以南的桑株塔格、博查特塔格一带山间凹地,北西-南东向延伸。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下部为钙质石英粉砂岩与岩屑石英砂岩;上部为泥质粉砂岩、页岩、含生物泥晶灰岩,与下伏克里塔克组整合接触,并以褐红色钙质石英粉砂岩的出现为标志与下伏地层分界,厚371~801 m。区域上岩性变化不大,厚度各地略有差异。
砂岩发育楔状交错层理,粉砂岩发育水平层理,上部页岩中含菱铁矿结核和钙质结核,为滨、浅海相至半闭塞台地相沉积。区域上主要化石有 类Eostaffella mutabilis,E.mosquensis,E.kasakatanica;珊瑚 Neoclisiophyllum sp.,Kusbasophyllum cf.multitabulatum,Dibunophyllum confertum,Clisiophyllum sp.;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 giganteus,G.superbus;牙形刺Gnathoduls bilineatus G.homopunctatus等。时代主要为维宪期。上述化石在伊黎盆地阿克沙克组及天山地区雅满苏组、野云沟组,贵州摆佐组亦有分布,在西欧、莫斯科盆地等地维宪至纳谬尔阶亦有产出。牙形刺化石系我国下石炭统大塘阶的带化石。据以上资料,和什拉甫组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主要是维宪期。
5.卡拉乌依组(C2k)
出露于英吉沙-叶城-皮山的昆仑山前,青石沟亦有出露。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灰岩、生物灰岩、页岩、黄绿色砂岩和各种暗色泥岩,局部夹煤线,厚41.6~793.4 m。一般整合于和什拉甫组之上,但在哈拉斯坦河克孜扬鲁克平行不整合于奇自拉夫组之上,在克孜里奇曼一带超覆于元古宇变质岩系之上。底部以厚度较大的中粒石英砂岩出现与下伏和什拉甫组分界。
区域上岩性较稳定,厚度由西向东有逐渐减薄之势。纵向上由下向上粒度变细,层理变薄,砂岩发育楔状、板状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泥晶灰岩页理发育,反映为滨-浅海相沉积。
化石丰富,有 、非 有孔虫、牙形刺、珊瑚及腕足类等化石。前人对生物地层研究较细,共建立了5 个生物地层单位,有 Profusulinella- Pseudostaffella 组合带;有孔虫Bradyina-plectogyra- Globivalvulina 组合带和 Glomospira- Glomospiroides- Plectogyra 组合带;牙形刺Idiognathodus delicatus-Neognathodus bassleri-Idiognathoides corrugata组合带;珊瑚Caninia-Carinokoninckophyllum-Neokoninckophyllum组合带。时代为晚石炭世滑石板期,与欧洲的巴什基尔期相当。同一时代的地层有新疆准噶尔石钱滩组、天山卡拉苏组和北山茅头山组,这些地层时代相当,可以对比。
6.阿孜干组(C2a)
出露大体同卡拉乌依组,为碳酸盐岩夹少量碎屑岩或泥质岩。整合于卡拉乌依组之上,并以碳酸盐岩的大量出现为标志与下伏岩层分界,厚28~275 m。区域上岩性变化不大,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变薄。皮山县杜瓦库恰尔勒克超覆于元古宙变质岩之上。为陆地边缘碎屑岩相至碳酸盐台地相。
化石丰富,有 、非 有孔虫,牙形刺、珊瑚等化石,前人曾建立3 个生物地层单位,即 Fusulina-Fusulinella 带;有孔虫Bradyima-Lobivalvulina-Ammodiscus 组合带;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parvus-S.suberectus组合带。
含Fusulina-Fusulinella带的地层,有新疆北部的祁家沟组、西天山的东图津河组、东天山的迪坎尔组、南天山的阿依里河组,这些地层时代相同,可以对比。牙形刺组合带是我国晚石炭世达拉期的带化石。因此,阿孜干组的时代属晚石炭世,大致相当于欧洲的莫斯科期。
7.塔哈奇组(C2-P1t)
出露范围与卡拉乌依组基本相同。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白云岩夹少量泥岩与砂岩。灰岩常具团粒、鲕粒结构及疙瘩状构迭,局部地方上部夹玄武岩和安山岩。与下伏阿孜干组整合接触,并以阿孜干组顶部的紫红色疙瘩状灰岩的结束与本组分界。厚72~684 m。岩性较稳定,厚度有变化,总体为半闭塞台地相。
下部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产 类Triticites,为晚石炭世最高层位,相当于Montiparus Triticites带。上部的厚层至块状灰岩产 Pseudoschwagerina,是早二叠世最底部的带化石。与之共生的化石尚有腕足类、珊瑚等,均系石炭纪至二叠纪的常见分子。上述 类化石代表了我国石炭纪马平期至紫松期,大致相当于欧洲的卡西莫夫期至阿瑟尔期。
8.棋盘组(P2q)
出露于叶城县皮山河以西的棋盘河柏亚迪及莎车依格孜牙、七美干一带,为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岩性主要有灰绿-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生物碎屑灰岩、核形石灰岩,局部地方夹玄武岩。与下伏塔哈奇岩组整合接触,厚94~633 m。区域上岩性比较稳定,为滨、浅海相沉积。
产丰富的腕足类、双壳类、牙形刺、 、孢粉等化石。Rugosofusulina cf.alpina,R.exlensa,Pseudofusulina parafecundaischamovet; 腕 足 类 Cancrinella truncata,C.pseudotruncata,Pseudoavonia lopingensiformis等;双壳类Aviculopecten kunlunensis,Soleno-mya sp.等。多数为石炭-二叠纪的常见分子,缺少主要见于石炭纪的分子。本组位于产Pseudoschwagerina带化石的地层之上,其时代应为中二叠世早期,与华南的栖霞组可以对比。
9.普司格组(P2p)
出露于皮山河以东,从桑株-普司格、杜瓦、皮阿曼、阿其克到布雅-皮西均有出露。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局部夹海相层。下部为棕红色砂岩、含砾砂岩、砂质泥岩不均匀互层;上部暗棕红色砂质泥岩、钙质砂岩夹砂质灰岩。发育大量的棕红色碎屑岩,与下伏塔哈奇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厚512~1791 m。为河流三角洲相。
产介形类化石Darwinuloides tschernyschevi,Darwinula fragiliformis;双壳类Palaeonodonta sp.,Palaeomutela neglecta,P.subparallela,P.murchisonii;植物 Compsopteris worgii,Taeniopteris multinervisi。所夹海相层含珊瑚Wentzellophyllum sp.,Polythecalis sp.,上述介形类两个属均系塔里木区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双壳类的时代与介形类相似;珊瑚化石均系中二叠世的重要分子。因此,普司格组的时代为中二叠世。
10.达里约尔组(P3d)
主要出露于棋盘河中游、达里约尔北部及塔加其河谷两岸。为紫红色为主的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泥岩,下部偶夹微晶灰岩。以紫红色岩层为特征,与上下地层分界清楚,与下伏棋盘组整合或断层接触,厚120~953 m。总体为湖泊至河流相沉积。
产介形虫化石 Darwinula aff.pergusta,Darwinuloides dobrinkaensis,植物 Plagiozamites sp.,Callipteris sp.及孢粉化石。时代主要为晚二叠世,下部可能包括中二叠世晚期的地层,与柯平西部地区的卡伦达尔组相当。
11.杜瓦组(P3dw)
出露于皮山河以东的克孜里奇曼、南杜瓦、皮阿曼、阿其克等地,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底部紫红-灰**砾岩夹砂岩、砂质泥岩;中、上部灰绿色砂岩、灰岩、泥灰岩等,与下伏普司格组为整合接触,局部地方与下伏长城纪或古元古代地层不整合接触,厚418~1268 m,主要为河流相沉积。
产双壳类Anthraconauta duwaensis;叶肢介Lioestheria evenkiensis,Cyclotungusites tungus-sensis,Polytrapta chatangensis;花粉化石Limitisporites sp.,Lueckisporites sp.,Lunatisporites sp.等,这些分子多见于二叠系,尤其是上二叠统。因此杜瓦组属晚二叠世。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位于西宁市以东12km处的湟水北岸。矿区行政区划属西宁市小峡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1°50',北纬36°35'。矿区南部有兰西公路、兰西高速公路和兰西铁路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小峡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宁盆地中部,地理环境属丘陵、山地地形,海拔一般在2200~2500m。
一、地质背景
(一)构造特征
小峡矿区构造简单,为一不完整背斜构造,背斜轴走向北西向,背斜核部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和黑云母片麻岩组成。背斜北东翼由侏罗系和古近系组成,在矿区内,实际上形成一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单斜层东部倾角18°~46°,西部倾角13°~23°。
矿区内发育两组平移正断层,一组为断层走向NNE向正断层,断层面倾向SEE或NWW,断层面倾角较陡,倾角约85°。其中F2断层规模较小,延伸300~400m,F1和F3断层规模较大,延伸达4km以上。F1断层落差约200~250m,构成矿区东部自然边界,F3断层落差约100~200m,构成矿区西部边界;另一组断层走向NW向,断层面倾向NE,断层落差约20~70m,断层沿走向摆动较大。
(二)地层特征
小峡矿区盆地的基底为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上侏罗统享堂组、下白垩统河口组、上白垩统民和组、古近系和第四系。
1.中侏罗统窑街组
窑街组主要为一套含煤层、油页岩系,可划分为五个岩性段。一段岩性为灰、灰白色细—粗粉砂岩,底部为中厚层砾岩;二段岩性为灰色粉砂岩、砂岩、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夹煤线;三段岩性为深灰色泥灰岩、泥岩和油页岩,底部为灰白色砂岩段;四段岩性为浅灰白色砂砾层、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及棕褐色油页岩,含煤1~3层;五段岩性为灰绿色粉砂岩、紫红色泥岩夹薄层泥页岩和黑色泥岩。
窑街组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和叶肢介、介形虫、双壳类和鱼化石。地层厚度60~150m,与下伏变质岩系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上侏罗统享堂组
下部岩性为灰绿色石英砂岩、砾岩;中部为棕红、青灰色泥岩、杂色粉砂岩、泥岩与灰白色含油砂质泥岩、砂砾岩、灰绿色细砂岩、中砂岩互层;上部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细砂岩互层。本组地层缺少化石,仅见轮藻分子及爬行类动物残骸。地层厚80~130m,与下伏窑街组整合接触。
3.下白垩统河口组
河口组划分四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为黄绿色、浅**、杂色砂岩、含砾砂岩、灰色砾岩;第二岩性段下部为紫褐色、深灰色泥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褐色泥岩;上部为棕红色泥岩、黄棕色砂质泥岩、灰**中砂岩;第三岩性段下部为杂色砂岩;中部为灰**细砂岩、棕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上部为棕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褐**、浅红色细、中粒砂岩互层;第四岩性段为褐棕色、褐红色粉砂岩、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与棕色含砾砂岩、砂砾岩互层。
本组地层中含介形虫、叶肢介化石。地层厚度110~200m。与下伏享堂组地层不整合接触。
4.上白垩统民和组
岩性下部为棕红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石膏层夹钙质芒硝层,底部为灰色砂岩、灰白色砂砾岩、棕色砾岩;中部为棕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石膏质粉砂岩、灰绿色砂质石膏层;上部为棕红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质石膏层和细砂岩。本组地层厚度80~100m,与下伏河口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5.古近系
下部岩性为紫红色砾岩;上部岩性主要为棕红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与棕红色、灰绿色泥质石膏互层。厚度大于600m,与下伏民和组整合接触。
二、油页岩特征及分布特征
(一)油页岩特征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颜色为灰黑色或黑褐色,致密坚硬,片理发育,风化后呈棕褐色的纸片状。油页岩含油率在5.22%~10.54%之间,平均含油率为10.33%;平均水分含量为3.18%;灰分含量最低为58.07%,最高为77.42%,平均含量为62.21%;挥发分平均含量为26.79%,油页岩发热量为9.86MJ/kg,油页岩含硫量较高,一般在2.24%~3.77%,平均含量为3.18%,油页岩平均体重为1.86t/m3。
从上述油页岩质量参数分析,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质量较好,属于低灰分高含油率油页岩。
(二)沉积环境分析
中侏罗世早期,小峡油页岩含矿区具有南部地形较高,北、东、西部较低的古地貌特征。该时期湖泊范围较小,在凹陷地区沉积了窑街组下部的砾岩、砂砾岩及深紫色黏土岩,属于填平补齐式沉积。之后,随着构造不断沉降,湖盆范围逐渐扩大,在气候温湿的条件下,形成分布广泛的沼泽—湖泊相沉积环境。盆地边缘生长了大量藻类和陆生植物,为油页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之后湖盆进一步沼泽化,在油页岩之上沉积了本区唯一可采煤层。油页岩经热解分析,干酪根类型指数为44.5,氢指数为481,成因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油页岩。
晚侏罗世,随着小峡地区构造抬升,湖平面下降,湖盆开始萎缩,形成河流—浅湖沉积环境,沉积了享堂组红色碎屑岩沉积。
(三)油页岩分布特征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共有4层,其中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页岩仅有1层,分布于窑街组第四岩性段中。油页岩厚度在1.15~6.35m之间,平均厚度4.32m,中夹薄煤层或黏土岩。油页岩全区发育,分布稳定。总体特征表现为矿区中部油页岩厚度较大,南北两侧和东西两侧都有减薄的特征。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埋深较浅,一般深度在0~500m,矿区西南部、南部埋深较浅,向北东方向埋深加大,在F1断层处,油页岩因断层的错动,下盘的油页岩赋存深度达800m(图8-16)。油页岩矿层产状相对稳定,倾角一般在10°左右。
三、油页岩资源评价
(一)勘查工作程度分析
1.地质勘查工作
1955年,青海省工业厅探矿队曾进行了二次勘探,并施工了少量的钻孔,但钻探质量较差;1958年9月,青海省工业局煤田地质勘探处132队在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勘探工作,完成了1∶10000地形测量工作和1∶10000地质填图工作。同时,沿与煤层走向斜交的大蔡沟施工钻孔19口,在大沟子施工钻孔1口。在水文地质方面,该队仅做了一般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在部分钻孔做了简易水文观测。
图8-16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第3勘探线剖面图
2.勘查程度与精度
由于小峡油页岩含矿区为一单斜构造,走向北西—南东向,向北东倾伏,因此该区施工的钻孔,皆沿着斜交煤层走向的大蔡沟中分布,较浅部的油页岩层控制程度基本上可满足小井生产需要。同时,在井田内发育F1、F2、F3、F4断层,其中F1断层为井田东部的自然边界,F2断层通过70-3号孔,F4断层通过70-8号孔,F3断层以西赋存较深的油页岩层有70-7号孔控制。目前,小峡油页岩含矿区勘查程度已达到详查勘探,油页岩层产状较稳定,因此,所进行的勘探工作可满足开采的需要。
(二)资源评价
1.资源评价
1958年,青海省煤田勘探处132队通过详查勘探,提交油页岩储量1657.16万t。在本次资源评价中,对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资源储量进行了核实和重新计算。
经本次评价,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4792万t(表8-15),油页岩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3115万t,页岩油查明资源储量495万t。页岩油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322万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为241万t。
表8-15 小峡矿区油页岩资源储量增减表单位:万t
2.资源预测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为一单斜构造,由于在断裂带边部的钻井钻遇了油页岩层,因此,对距断裂带1/2个井距之外的矿区东北部进行了油页岩潜在资源量预测。油页岩层厚度变化具有向西变厚的趋势,根据厚度变化趋势,按照自然延伸的方法,确定预测区油页岩厚度为4.32m,体重采用小峡勘查区平均体重1.86t/m3,含油率为10.33%,预测面积为1.15km2。采用体积法对油页岩潜在资源量进行了预测。小峡矿区油页岩潜在资源量为924万t,页岩油潜在资源量为95万t,油页岩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00万t,页岩油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1万t,页岩油潜在可回收资源量为23万t。
关于“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香天]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2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香天”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化 石 整 体...
文章不错《关于各种化石的资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