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从视觉欣赏的角度评价一座北京的现代建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从视觉欣赏的角度评价一座北京的现代建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微风习习的清晨,徜徉在北京大街小巷,映入人们视线的,是越来越多的新奇建筑沐浴在金色晨光之中:在奥运村,有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温馨“鸟巢”,其阳刚形象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在它对面,一座昵称“水立方”的水蓝色建筑呈现着冰晶状的亮丽身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片柔和温润;在人民大会堂西侧,一只巨大银白色椭圆型“蛋壳”,“漂浮”在“湖中”,以其迥异于周边建筑的设计风格,成为长安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CBD黄金地带,一幢“东倒西歪”,呈倒写“U”字型的高层建筑物巍然耸立……
这只是北京现代建筑的“冰山”一角……
抚今追昔,建国六十年来,作为北京城市形象的建筑沧桑更变,飞速追赶着西方现代建筑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二十世纪50年代,为庆祝建国10周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京建成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共10座建筑。《人民日报》当时盛赞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更是直言 “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些在建国初期建成的“十大建筑”,成为当时古老北京的新地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又涌现出北京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铁东四十条车站等80年代“十大建筑”;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首都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国际金融大厦等90年代“十大建筑”。它们既是一座座北京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这些标志性建筑是这座城市的“年轮”,铺陈了古城北京3000多年中华历史的轨迹,既充满着帝王之大气,又充满着现代之时尚。
北京建筑市场已向国外开放了20多年。1983年竣工的长城饭店,是外国建筑师的早期代表作。这个巨型大厦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其主楼外墙采用玻璃幕墙,在中国内地尚属首次。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成的三幢超高层建筑——京广中心、京城大厦和国贸中心,也都是由境外建筑师设计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使北京的现代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
面临着承办奥运会的重大历史机遇,北京城市建设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每年建设开复工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其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质量之好、水平之高,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首都城市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
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保留着中国古老建筑风韵的同时,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吸取着国外建筑师的优秀理念、技术和工艺。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时,比赛场馆的建筑基本都由我国自行承担。而18年后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许多全球知名的建筑师,和中国同行携手,建造了不少特色鲜明的优秀建筑,令我们的城市为之添彩。对于这些造型独特到摄人心魄的新型现代建筑,人们或许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北京成为一个胸襟博大的、具有丰富多样性的“世界建筑博物馆”。
在奥运场馆建筑中,鸟巢和水立方无疑最具有代表性。
被称为“鸟巢”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由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共同设计。建筑形式和网状结构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晰、自然、纯净、硬朗,顶部网状的结构采用了车轮辐条受力的原理,其完全独立的结构,可以抵抗水平的温度变形、风荷载和地震力。它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英国《泰晤士报》“全球在建的十个最大最重要的建筑工程”、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
与“鸟巢”相映衬的是作为国家游泳中心的“水立方”。设计者是澳大利亚建筑师马克?巴特勒与中国建筑师赵小钧。这座新颖别致、美轮美奂的建筑,是世界上第一个尝试膜结构体系的建筑。其外形仿佛一个蓝色的水盒子,墙面则像一团无规则的泡泡。整体建筑由3000多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气枕组成,堪称世界之最。湛蓝的屋顶围墙,与清澈见底的池水相得益彰,如梦如幻的水立方,把人吸引,令人向往,将奥林匹克的竞技场升华为世人心目中的水上乐园。白天,淡蓝色的“外衣”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如诗如画;夜晚,华灯闪耀气泡流光溢彩,魅力无穷。它无疑是百年奥运建筑史上的经典,也将是北京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 “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
“鸟巢”与“水立方”分列北京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取“天圆地方”之意,渗透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在文化场馆建筑中,当首推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新址。
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壳面506盏“蘑菇灯”散发出的点点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现代的国家大剧院与古老的紫禁城并肩而立,秉承传统与创新求变是建筑业永恒的论题。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
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中央电视台新址由荷兰建筑师库哈斯设计。两座主体大楼像“利剑”般直刺苍穹。外形建筑呈“Z”型,更是匠心独具,完全打破了现有的建筑常规。就此曾流传过一个笑话:新址在建设中,有市民打电话给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说:“中央电视台新楼盖歪了,马上要倒塌,快来人看看吧”。这是继美国五角大楼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办公楼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建筑。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英国《泰晤士报》“全球在建的十个最大最重要的建筑工程”、英国《独立报》“可改变21世纪人类生活的50项发明”。
在交通建筑中,则非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莫属。
作为2008年奥运会配套工程的新航站楼,由英国建筑师福斯特勋爵设计。是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新航站楼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候机楼的4倍。新航站楼颜色设计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和**,外形像一条巨龙;为体现辉煌的中华文明,楼内还建了十个各具民族特色的景观,题材取自于北京皇家建筑中的经典作品。新航站楼的建成,使首都国际机场得以跻身以旅客总量为标准评出的全球五大机场之一。入选英国《泰晤士报》“全球在建的十个最大最重要的建筑工程”、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
作为第二“阶梯”的一大批现代建筑,同样各有其特点。
坐落在东长安街延长线上的北京电视中心,以其建有一个世界最大的共享式中庭最为特色,198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紧急时刻还可作为避难层。楼层顶部800平方米的停机坪,供转播直升机使用。是具有首都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为目前北京最高的钢结构建筑。
中央广播电视塔位于西三环中路西侧,塔高386.5米,加避雷针总高405米,是中国第三、世界第六高塔。在这座多功能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中,有全北京最高的旋转餐厅(221米),有世界高塔中最大的露天了望平台。其夜景照明更是一绝,曾被评为“首都夜景照明”一等奖。在夜间,仰视中央电视塔,宛若一个大灯笼高挂在空中,璀璨夺目。
被称为北京最具魅力的现代化标志性观景旅游建筑的北京朝天轮落户于朝阳公园内。轮盘直径约198米,地面高度208米,其高度及规格在同类建筑中为世界之最。属大型可移动钢结构观景建筑,一次最多可同时搭载1920人。长达28米的轮轴可以使其使用寿命超过50年75万转。整座巨轮采用简洁的“A”型支架,除保证结构外观的美感之外,也将支架结构对乘客视野的阻碍减至最小。晴天时的远望距离可达几十公里。
说起于东大桥路东侧的世贸天阶,就不能不提及那方亚洲首第一、全球第二的电子梦幻天幕。长250米,宽30米的天幕,由曾获奥斯卡奖和四次艾美奖的好莱坞舞台大师Jeremy Railton设计。天幕虽然规模上稍逊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天幕,而其使用的先进技术则远远超越了拉斯维加斯天幕,堪称世界第一。动感灿烂的光影声效变幻莫测,令人如醉如痴,成为一座吸引人潮的世界级空中奇观。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品。荣获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
北京城内绝无仅有的低密度、人文艺术独栋、中式庭院写字楼是位于德胜门北侧的德胜尚城。在原有北京城市肌理上,把现代建筑元素和古代文化相融合,使它成为一座奢华而有品位的建筑,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获得美国绿色建筑“LEED ND卓越奖”,成为亚洲唯一绿色生态社区的当代MOMA,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舒适性节能理念是其魅力所在。夏天不用开空调,冬天不用通暖气。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
除此之外,尚有不少新奇建筑值得一提。
为迎接21世纪新千年而兴建的中华世纪坛坐落在西长安街延长线上,其主体建筑由静止的回廊和旋转的坛面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旋转坛体。
位于白云路西侧的首都博物馆新馆,是一座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精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着鲜明的现代感,整个建筑形象新颖明快。
重新改建的北京新南站,其功能完全超越了北京站和北京西站,是中国最现代化的车站,也是亚洲第一大站。其外形极具气派。
深处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展览温室,是世界单体温室面积最大的展览温室,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大手笔。
盘踞东四十条桥旁的新保利大厦,拥有高度、跨度位列世界第一的单层双向式柔索玻璃幕墙和国内最大的特式吊楼,其特有的壮丽设计,显现出超然气势。被业界誉为“传世之作”。
具有北京建筑“巨无霸”之称的东方广场,是全亚洲最大型的商业建筑群。因其创造了多项建设之最,备受世人瞩目。
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之间,长1700米、宽600余米的范围内传奇般地崛起了一条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群——金融街。
享有“北京第一高楼”美誉的国贸中心三期,与国贸一期、二期构成11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以80层、330米高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北京采用纯混凝土结构的最高建筑是银泰中心,山水和绿化是项目的自然主题,灯笼是项目的文化主题,从而使银泰中心成为更加引人注目的建筑。
极简风格的极致代表建外SOHO,由20栋塔楼、4栋别墅、16条小街组成。是国内在MTV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楼盘,被称为北京“最时尚的生活橱窗”。
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的香山饭店,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既符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格,又满足了现代旅游功能。曾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号称“业主不用到郊区就能度假”的是北京目前最大的纯民用建筑——富力城,其总建筑面积达140余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50%以上,光树种就有80多种。
走笔到此,颇有些感慨,京城有特色、地标性的现代建筑实在是美不胜收,难以穷尽,这里或许只是窥豹一斑罢了。试列出一些建筑名录,不妨备考:办公与商用建筑——华贸中心、环球贸易中心、金源燕莎、西环广场、立斯卡尔顿和万豪、财富中心、银泰中心、京城大厦、金地中心、中关村广场、大成国际、数码大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六佰本、万达广场、佳程广场、西奥中心等;民用建筑——世纪城、凤凰城、星河湾、珠江帝景、新城国际、棕榈泉等……
2008北京奥运在即,北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全球60亿人注目的焦点,北京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让整个世界可以近距离观看的直观性。对于代表北京城市形象的所有老建筑和新建筑,大建筑和小建筑,都是一次针对世界的公开亮相……
一个城市需要激情,而这种激情更多的将来源于城市建设的线条与足迹。建筑是城市的脊梁,铸就着城市的力量,见证着城市的辉煌。我们已然欣喜地看到,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北京正在崛起。我们期待着,在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在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中,北京城市的建筑不断创新和提升,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建筑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抒写出“宏大叙事”般的建筑史诗!
拒绝在长安街造高楼的建筑大师是谁?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度过一段时光。 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负笈美国学习建筑学。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在美国以及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卢森堡、卡塔尔、新加坡、伊朗和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等大型公共建筑,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众多贝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1999年夏天,为适应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市民休闲益智的文化需求,苏州市立项决定建造新的苏州博物馆。经过项目选址、方案设计、拆迁筹备、建筑施工、陈列布展等数个阶段,历时7年,由贝聿铭大师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金秋露出了崭新的容颜。新馆承袭了历史苏州的建筑风格,演绎出“传统、多元、创新”的设计理念,与周边园林名胜珠联璧合,妙相辉映。
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想、“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一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面绣”艺术作品。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创新理念诠释经典建筑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创新设计思想和对建筑所在地域文化的深刻体察。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2500多年来形成的特有历史风貌,吸收传统民居的神韵,借鉴古典园林的风格,神似而非形似,从而使得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相适应,与苏州的城市肌理相融合。贝聿铭说:建筑要走新路,要有变化,否则建筑就没有发展。怎么做到既有创新又能与传统融合?那就是用现代材料达成与传统的协调,形体的整体性非常重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推陈出新,使人于传统中充分感受到苏州的现代,又于现代中细细品味到苏州的底蕴。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粉墙黛瓦也是极具江南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色调以传统的建筑元素为基点,以全新的表达方式来实践。贝聿铭认为:黑灰色花岗岩石材的运用便于养护,又与苏州的建筑风格极为和谐。因此,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耐人寻味。
“中国黑”坡顶与自然光线的导入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可令人联想起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但其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更具新意。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充满了情趣与匠心。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其二,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贝聿铭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让光线来做设计
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匠心独运,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贝聿铭酷爱三角型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
山水意趣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是内庭院,内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新馆建筑与创新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出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多条通往山水园的门径,使观众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北墙之下为独具创意的片石假山,贝先生一直对扬州八怪中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并有意在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石片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贝聿铭都倾注了许多心血。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迭嶂。而在月夜中,循着花园南面一株桂树散发的芳香进入山水园,可见园中水池朗月倾泻,鱼翔浅底。在若明若暗的景观灯映照下,远山朦胧,竹林疏影横斜婆娑,水畔凉厅亭亭玉立,湖面曲桥横贯,如同一幅清寂空灵、意境迷人的立体水墨山水,静观自得个中三味。
紫藤绵延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休憩茶室和紫藤园。紫藤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两藤虬龙盘旋,枝蔓在空中对接,紫藤花随风摇曳。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文征徵明当年手植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贝聿铭十分得意于这一创意:“当人们坐在紫藤架下喝茶时,我们可以说‘这棵紫藤有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基因,你是坐在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子孙藤下喝茶呢!’这不又是一景了吗?”。
松之高洁、桂之馥郁、竹之灵性、枫之艳丽
对于庭园中的树木,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刚性的,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除竹园之外,主花园东部种植平顶松、迎客松和杏树,为了保护自然形态,移植过程中尽量不作修剪。主花园南面的一株桂花树枝繁叶茂,根据贝聿铭的提议,桂树是最早移植进园的,他希望10月份开馆时,到场嘉宾能够闻到桂花的芳香。
太平天国忠王府
忠王府是太平天国时期忠王李秀成的王府,占地面积106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00平方米,整座建筑雄伟壮丽、曲折宏敞,是全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集公署、住宅、园林于一体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群。
忠王府原址从三国时起,一直是名人宅第。元代改建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弃官归隐,遂以大弘寺废基营建别墅,名为“拙政园”。此后数易园主。乾隆三年(1738年),拙政园一分为二:东归太守蒋诵先,加以重修,改名复园;西为叶士宽所有,另建书园。清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6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克苏州,建立了苏福省。八月,李秀成将原拙政园花园部分及东西部宅第等合并为“忠王府”,并按照王府的规格重新修缮。李秀成在兴建忠王府时,在大门外建有两座吹鼓亭和东西辕门,辕门之上各矗立一座角楼,府内还建有多座望楼。
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率部攻陷苏州,忠王府成为李鸿章的江苏巡抚行辕,按清朝衙门的规制对忠王府大门进行改建,东西两辕门和吹鼓亭全部拆除,还将大门梁枋上灿烂夺目的彩绘涂尽,正殿次间脊桁上的二方“凤穿牡丹”得以幸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巡抚衙门迁出。清同治十年(1871年),河北南皮张之万(光绪时为大学士)任江苏巡抚时,居住在东部住宅。后与右布政使恩锡以及管理苏州织造的堂德寿、粮储、道英朴三人商议倡立会馆,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将中部花园及东部、西部住宅改为八旗奉直会馆,所属园林恢复拙政园旧称。园西部于光绪五年(1879年)划归张履谦,另建补园。1911年辛亥革命后,八旗奉直会馆改称奉直会馆。
忠王府旧址不仅存有浑厚朴实的龙凤纹饰窗棂和神态生动的石狮等太平天国时期珍贵遗物,还保存有太平天国400余方秀丽典雅的苏式梁枋彩绘和9幅清新隽秀的彩绘壁画,其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全国罕见。忠王府现有的彩绘与壁画可以说是在明代“苏式彩绘”工艺技术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清代“苏式彩绘”的代表。此外,还有明代文徵明手植紫藤等名木植物和江南最大的室内古戏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修葺一新的忠王府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组成部分,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宾客,成为苏州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忠王府格局分为中、东、西三路。维修后东路以恢复晚清八旗奉直会馆原貌为主,利用四面厅以专题形式举办《香港张宗宪先生捐赠文物陈列》,以纪念和表彰张宗宪先生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支持。西路则以恢复清光绪年间张履谦豪宅及补园部分建筑原貌为主,北部的**楼作为博物馆的藏书楼。中路展出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陈列,大殿恢复忠王李秀成主持军事会议的场景。
拒绝在长安街造高楼的建筑大师是,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在4月26日将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父亲贝祖诒是银行业巨子,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他为苏州望族之后,在苏州的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提起他,不少人会联想到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等代表作。尽管不是政治人物,但贝聿铭的一生与多位政要有良好互动。
1978年贝聿铭再被邀请到访北京,政府希望他在故宫附近设计一幢“现代化建筑样板”的高层旅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追求现代化的标志。
据贝聿铭回忆,“1978年我回来,有***请我到人民大会堂谈话,说能不能在长安街给造一个高楼?我说不行,不敢做。做了以后,将来人要骂我。他同意我的观点,说周总理以前也说过这个话。我说好,既然你们都同意,再想办法吧。那次之后,清华大学的吴良镛先生就提议建筑高度应像一条线,从故宫向外慢慢增高,因为里面都是文物,进了故宫看见高楼都围住你,故宫就破坏了。大家都同意。”
最后贝聿铭选择了在北京郊外的香山设计一个低层的旅游宾馆,被命名为香山饭店。这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贝聿铭完成项目后不久就获得了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茨克奖。
关于“从视觉欣赏的角度评价一座北京的现代建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是你的听春呀]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24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是你的听春呀”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从视觉欣赏的角度评价一座北京的现代建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从视觉欣赏的角度评价一座北京的现代建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文章不错《从视觉欣赏的角度评价一座北京的现代建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