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常在文言文里的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常在文言文里的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字及意思
15种虚词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三、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
2.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3. “其”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其 jī〈名〉(1) 通“諅”。
周年 [anniversary]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墨子》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
——《管子·轻重戊》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豳风·七月》(2) 另见 qí基本词义--------------------------------------------------------------------------------◎ 其 qí〈名〉通“期”。
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词性变化--------------------------------------------------------------------------------◎ 其 qí〈代〉(1) (形声。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变成“其”。
( 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
“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2) 彼、他 [he]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师说》(3) 又如:独善其身(4) 她 [she]。
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5) 它 [it]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6) 他们;她们;它们 [they]。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7) 他的 [his]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8) 又如:其妻(9) 她的 [her]。
如:其夫(10) 它的 [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their]。
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13) 又如:正当其时(14) 这样,如此 [such]。
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15) 姓◎ 其 qí〈副〉(1) 也许;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齐国其庶几乎。
——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齐其庶几乎。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 表示祈使。当,可 [can;may]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其善抚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 洪仁\《英杰归真》(3) 将,将要 [should]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4)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其为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可怪也欤。
——唐· 韩愈《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国其果老矣乎。——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5) 极,甚 [very]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 其 qí〈连〉(1) 如果,假设 [if]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2) 或许;大概 [perhaps]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4) 还是。
表选择 [still;yet]其真无马耶。——唐· 韩愈《杂说》(5) 又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其 qí〈助〉(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屈原·涉江》(5) 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常用词组--------------------------------------------------------------------------------◎ 其次 qícì(1) [next]∶在时间、地点或次序方面邻接或紧接发生的首先改革管理制度,其次再考虑人选问题(2) [then]∶然后就;随之立即就;接着又先参观生产车间,其次参观幼儿园(3) [second;secondly]∶第二地内容是主要的,形式还在其次(4) 次第在后的,较前差一等的其次伐交。——《孙子·谋攻》其次伐兵。
其次利道之。——《史记·货殖列传》其次教诲之。
◎ 其后 qíhòu[later;afterwards] 在某时之后其后,事情仍无起色◎ 其间 qíjiān(1) [in; beeen them]∶在中间两幢房子及夹在其间的院子颓然其间者。——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北与寇往来其间。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袍敝衣处其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时出于其间焉。
——蔡元培《图画》(2) [in]∶指某一段时间参加这项工作已有半年了,这其间,他学到不少新的知识◎ 其乐无穷,其乐不穷 qílè-wúqióng,qílè-bùqióng[the joy is boundless] 其中的乐趣无穷无尽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席卷天下”。——鲁迅《安贫乐道法》◎ 其貌不扬 qímào-bùyáng[his face is ugly] 形容人容貌丑陋礼部侍郎郑愚,以其貌不扬,戏之曰:“子之才学甚富,如一目何?”—— 五代· 孙光宪《北梦琐言》◎ 其内 qínèi[including] 其中从公布的遇难者名单得知,他不在其内◎ 其所 qísuǒ[place] 一个合适的或指定的位置各得其所◎ 其实 qíshí(1) [actually;in fact]∶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画家其实并非不懂世故(2) [really]∶确实;的确其实不是她说的那个意思◎ 。
4. 就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2]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代词
[3]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这个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虽然许多版本异译为该含义,但《古汉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与助词中的含义1相同)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4.(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4]《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5. “类”在文言文里的意思类
本义狗的脑袋看上去极为相似——相似、类似、像。
成语例释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经典文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 (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引申义
1.外貌相象的归为——同类、种类。
成语举例物伤其类——分门别类——触类旁通
成语例释不伦不类: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物以类聚: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经典文言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梁惠王上》)
2.同类事物可以由一个类推到另一个——类推。
经典文言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公输》)
3.同类的事物大都性质相似——大都、大抵(副词)。
经典文言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司马光《训俭示康》)
6. 文言文重点字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 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①自杀未遂 (成功) ,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小I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早晨)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 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 13.方{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①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14.{③京中右善口技者 (擅长) 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 15.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 16.质』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趁着)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18.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19.少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 ③老臣*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20.异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④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21.是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22.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13.止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24 见②曹刿请见 (召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26. 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 ④数罟不入湾池 (读c,密) ①百发百中 (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28.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兵②穷早黩武 (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④草木皆兵 (兵士)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30.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31.绝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 。
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文
《小石潭记》
1从:自,由 。 2.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篁(huáng)竹:竹林。 5.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质装饰品。鸣:发出声音。(倒装句:宾语前置) 6.乐:意动用法,单字翻对……感到乐,句中则译为感到快乐。 7.取:这里指开辟。 8.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9.见:看见 10.水尤清冽 泉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 11.全石以为底:(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作为(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为:作为 12.近岸:靠近岸的地方。近,靠近。 岸,岸边. 13.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 14.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磐石。 1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摇摆,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6.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7.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 1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布:照映,分布。 19.佁然不动:(鱼影)静止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20.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chù)尔,忽然。 21.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2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 23.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交错。 24.不可知:不能够知道。 2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四面都是翠竹,绿树环绕。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透。 26.以其境过清: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以,因为。清:凄清。 2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题完字便离开了。 居:停留。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28.吴武陵:信州(今重庆奉节一带)人,唐宪宗元和初进士,因罪贬官永州,与作者友善。 29.龚古:作者朋友。 30.宗玄:作者的堂弟 31.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 隶:跟随。而:表并列。 从:跟随,动词。 32.小生:年轻人。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33.伐:砍 34.道:小路 35.尤:格外 36.清:清澈 37.洌:凉 38.以:而 39.为:成为 40.卷:弯曲 41.以:因此 42.为:成为 43.翠蔓:翠绿的藤蔓 44.差:不齐 45.下:到 46.澈:澄澈 47.乐:玩乐 48.西南:向西南 49.明灭:时隐时现 50.可:大约 51.环:环绕 52.寂寥:静悄悄的样子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里对此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有时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有时却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我们坐在水潭旁边,四面有竹子和树木围绕,寂静空寥,没有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地停留,于是我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同行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和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的两个崔家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记承天寺夜游》
1.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欲:想要 4.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5.户:门 6.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8.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9.遂:于是,就。 10.寝:睡,卧。 11.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12.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 13.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14.交横:交错纵横。 15.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6.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但,只是。 18.耳:罢了。
元丰六年(不可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窗(门户)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我的好友,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庭院中宛如充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满井游记》
燕(yān):指北京地区。 花朝节(zhāo):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为百花生日。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冻风,冷风。作,起。 砾:小石块。 局促:拘束。 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写月份。廿:二十 稍:略微 和:暖和。 偕(xié):一同,一起。 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土膏:肥沃的土壤。膏:肥沃。 若脱笼之鹄(hú):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鹄:天鹅。 于时:在这时。 冰皮:河面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 波色乍明: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像鱼鳞似的波纹。 晶晶然:亮晶晶的样子。 新开:新打开。 匣(xiá):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娟然:美好的样子。 倩女之靧(huì)面: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倩女,美丽的少女。靧,洗脸。掠,梳掠。 髻(jì)鬟(huán)之始掠:刚刚梳好髻鬟。鬟,梳成的环形发髻。掠,这里指梳理头发。 梢:指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 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约一寸。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 驴。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劲:猛,强有力。 浃(jiā):湿透。 曝(pù)沙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 呷(xiā)浪之鳞: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 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通“隳”,坏、耽误。 潇然:形容无拘无束潇洒的样子。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适:正好。 恶(wū)能:怎能。 纪:通“记”,记述。 己亥(hài):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起风时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次顶着风快步疾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可以看见水底,河水亮晶晶的样子好像刚打开的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般,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短毛一样,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一旦走起路来,就会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之间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人不能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大自然之间潇洒自然的,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此时此地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这是己亥年二月了
《生死》
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作者加编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田间。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8)任:责任,使命。 (9)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将要解释。 (10)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1)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2)行拂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13)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4)曾益:增加。曾,通“增。 (18)恒:常常,往往。 (15)恒过:常常犯错误。 (1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8)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9)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0)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1)入:指在国内。 (22)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3)出:指在国外。 (2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5)生于忧患:因忧患而得以生存。 (26)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奋起[或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这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
《曹刿论战》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进攻,攻打。 3师:军队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根据鲁史《春秋左氏传》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4公:指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吃肉的人。此指当权者。 7间(jiàn):参与。 8鄙 :鄙陋。这里指当权者浅薄无知。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 专,个人专有。 12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3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4徧:通“遍”,遍及,普遍。 15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祀品。玉帛,玉和丝织品。 16 加:虚报 17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禀告神)。信,信实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信任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虽:即使。 22察:明察。 23情:根据实情判断。 24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属,本职 25可以一战:可以与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6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7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8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29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30败绩:大败。 31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32辙(zhé):车轮在地上轧出的痕迹。 3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34逐:追赶、追击。 35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6故:原因,缘故。 37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38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9 再:第二次。 40竭: (士气)竭尽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1测:估计,推测。 42伏:埋伏。 43靡(mǐ):倒下。 44公将鼓之:之,语尾动词。
鲁庄公第十年的春天,齐军准备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当权的人谋划的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小恩惠不能遍及到百姓,百姓是不会服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未能让圣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根据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才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他下了战车去察看齐军的战车在地上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手扶横木远望败退的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齐国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士气已经耗尽了,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害怕他们有伏兵,我看见他们的车迹杂乱,远远望见他们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文言文中,除了联绵词、部分双音节词和极少数的单音节词以外,大多是一词多义的。如果没有指定某一段文言文,这个问题太宽泛无法回答。
文言文绝大多数词是单音节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字有本义,有引申义,有通假义,这些不同的字义也是词义,都属于一词多义。
阅读文言文时,需要对每一个单音节词认真审核,以免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举一例:“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犬”,本义是狗,句中是比喻义。不能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而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关于“常在文言文里的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翠寒]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171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翠寒”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常在文言文里的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常在文言文里的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文言文中...
文章不错《常在文言文里的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