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黄霖的科研成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霖的科研成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主要著作《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初版,1990.8二版《古小说论概观》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6《金瓶梅漫话》 学林出版社 1986.12《金瓶梅考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10《金瓶梅大辞典》(主编) 巴蜀书社 1991.10《近代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2《中国历代小说辞典》宋元明卷(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3《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小说理论卷(主编)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1993.4《中国文论选·近代卷》(选注 合作)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11《中国文学史》(主编明代部分)第四卷第1 至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原人论》(合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2《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8《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黄霖说〈金瓶梅〉》 中华书局 2005.9《古代小说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追求科学与创新》 (合作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2006《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归有光与嘉定四先生研究》(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金瓶梅讲演录》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文心雕龙>导读、集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金瓶梅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金瓶梅>与临清》(编集) 齐鲁书社 2008《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合作)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中国历代小说批评史料汇编校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金瓶梅研究 》(第九辑)(主编) 齐鲁书社 2009《云间文学研究》(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世博梦幻三部曲》(校注) 东方出版中心 2010《微澜集——黄霖序跋书评选》凤凰出版社 2011《人间词话鉴赏辞典》(合作)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主要文献整理《儒林外史选粹》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11《金瓶梅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87.3《日本研究金瓶梅论文集》(翻译,合作) 齐鲁书社 1989.10《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校点,合作)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8《金瓶梅词话注释》(合作) 香港梦梅馆出版社 1993.3《水浒传》(校点)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10《三国演义》(选评、校点)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4《脂研斋评批红楼梦》,齐鲁书社1994.7
主要论文《诗话杂谈》 《书林》1979.1《<金瓶梅>原本无秽语说质疑》 《复旦学报》1979.4《简论〈文概〉》 《新闻战线》1979.5《一种值得注目的〈水浒〉古本》 《复旦学报》1980.4《谈金圣叹〈沉吟楼诗选〉》 《复旦学报》增刊《古典文学论丛》《明清小说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 《学术月刊》1980.11《略谈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 《书林》1981.2《清末革命小说家琐记》 《复旦学报》1981 5《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书林》1981.6《略谈魏晋志怪小说》 《书林》1982.1《〈水浒全传〉李贽评也属伪托》 《江汉论坛》1982.1《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 《复旦学报》1982.4《〈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 《水浒争鸣》第一辑1982.4《姚莹与桐城派》 《江淮论坛》1982.5《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点初探》 《成都大学学报》1983.1《金瓶梅作者屠隆考》 《复旦学报》1983.3《评〈水浒〉研究中的市民说》 《水浒争鸣》第二辑1983.8《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 《三国演义研究集》1983《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续》 《复旦学报》1984.4《金瓶梅与古代世情小说论》 《江汉论坛》 1984.6《略谈明代的小说理论》 《语文学习》1884.11《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刍议》 四川《社会科学研究》1985.1《论〈金瓶梅词话〉的政治性》 《学术月刊》1985.1《金圣叹“庠姓张”辨》 《江海学刊》1985.1《论姚门四杰》 《江淮论坛》1985.2《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答疑》 《杭州大学学报》1985.2《试论晚清革命派的小说观》 1986.6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张竹坡及其〈金瓶梅〉评本》 1985.7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曾朴》 1985.5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家评传》第六卷《金瓶梅成书问题三考》 《复旦学报》1985.4《〈三国〉与古代历史小说论》1985.11中州古籍出版社《三国演义论文集》《卓然一家 光彩照人--读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论集〉的感想》 ,《文汇报》1985.12.10.《怎样阅读金瓶梅》 《文艺学习》1986.2《吴趼人小说论》 《明清小说研究》第三辑 1986.4《李毛两本诸葛亮形象比较论》 《三国演义学刊》第二辑 1986.8《我国暴露文学的杰构〈金瓶梅〉》 人民文学出版社《金瓶梅论集》1986.11《〈开卷一笑〉与〈金瓶梅〉作者》 《复旦学报》 1987.4《金圣叹》(合作) 中州书社《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金瓶梅〉流变零拾》 《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二辑 1987.11《关于上海图书馆藏两种〈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动态》第二号 1988.10《金瓶梅续书三种前言》 齐鲁书社《金瓶梅续书三种》卷首 1988.8《〈儒林外史〉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儒林外史学刊》第一辑1988.10《略论林昌彝的文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四辑 1988.《天下才子必读书序》 《河北师院学报》1989.4《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及洪仁玕的文学思想》 《复旦学报》1989.5《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曲话》 《学术月刊》1990.5《梁启超》 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散文家》 1990. 7《关于〈金瓶梅〉崇祯本的若干问题》 《金瓶梅研究》第一辑 1990.9《略论黄人的〈中国文学史〉》 《复旦学报》1990.9《三国演义前言》 齐鲁书社《三国演义》卷首 1991.1《近代文论史上的桐城派》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 1991.10《近代宋诗派的“不俗论”》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 1991.10《再论笑笑生是屠隆》 《复旦学报》 1992.2《Motes on A Tangle of Emotions (I-PIEN CHING)》《THE CEST LIBRARY JOURNAL》1992.2《今古奇观前言》 岳麓书社版卷首 1992.11《西游记前言》 上海美术出版社版 1993.3《再谈“刘金吾”与屠隆及冯梦龙》 《文学遗产》 1993.2《试论〈一片情〉》 《社会科学战线》 1993.2《水浒传前言》 浙江古籍出版社版 1993.10《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3《关于明清的艳情小说》 《文汇读书周报》1994.1.1.《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年第3期。《说〈二十世纪大舞台〉》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一期,1995.1.1《〈杜骗新书〉与晚明世风》《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论中国文学批评的近代化》,《首届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7《清末戏剧改良运动》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二期 1995.4.1《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动心论”》 《中西学术》第一辑《意象系统论》 《学术月刊》1995年第七期《关于〈三国〉钟惺与李渔评本两题》,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一号 1995.6.30出版《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上),《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下) ,《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元代戏曲小说史上的双璧》《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二期《中国古代的文学迹化论》《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关于明清〈三国〉的评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新刊”本《三国演义》的《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4《古代小说研究的大势与近观》 春风文艺出版社《稗海新航》 1996.7《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 《复旦学报》1998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三人谈 陈伯海 黄霖 曹旭《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略谈丁耀亢的戏曲观》 中州古籍书社 《丁耀亢研究》1998.10《〈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五卷第132-169页《关于古小说〈香螺卮〉》,1999年第3期《明清小说研究》第174-180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日本早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1999年第5期《古典文学知识》《〈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下)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六卷《盐谷温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1999年第6期《复旦学报》《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几个问题》,1999.12.10《韩国中国小说学会创立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发表会论文集》《〈金瓶梅词话〉与杭州》 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5号 1999.12.20日《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 2000.8《二十世纪起步的是与非——以梁启起的“文界革命”为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三期 2000.9《还〈沧浪诗话〉以本来面目》——《沧浪诗话》据“玉屑本”校订献疑》,周兴陆 朴英顺 黄霖 《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追求崇高》 香港《黄世仲与辛亥革命》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1.8《再论〈金瓶梅〉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从消解走向重构——世纪之初古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论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 《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20世纪起步的是与非》 《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200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学与风陵文库》,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中国文学研究》第二十七期 2001.12《〈焚书〉原本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转载《再论〈金瓶梅〉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第3期转载《关于明中叶文学“走向近代化变革”的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转载《笑笑生笔下的女性》 张宏生编《明清文学性别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0《百余年来日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纪略》,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学研究》第六辑,2002.2《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一大关戾——纪念〈新小说〉创刊100周年》《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1期《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3月《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总第68期,2003年第2期;《“演义”辨略》,《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摘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文史新澜》,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闺艳秦声〉与“易性文学”》,《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最早的中国戏曲评点本》,《复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7期。《20世纪的“中国小说史”编纂》,《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谈谈“三言”“两拍”》,《上海作家》2004年第2期。《二十八宿研斋、蛾术轩与〈文心雕龙〉》,《藏书家》第9辑,2004年8月《红楼梦案——弃园红学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晚明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及其悲剧命运——以〈金瓶梅〉为中心》,王瑷玲主编《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主体意识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出版,2004年12月《杂谈红学史的编纂》,《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4期《徐奋鹏及其〈诗经〉与〈西厢记〉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2005年1月《谈谈1900年前后的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合作),《文史哲》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近百年来“中国小说史”的编纂》,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五卷第一期,2005年3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百年反思》,《复旦学报》2005年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6摘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金瓶梅〉是姓“金”》,《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23日《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文学研究史》,《文艺报》2006年1月3日3版。《〈金瓶梅〉词话本与崇祯本刊印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我看〈金瓶梅〉》,《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中国与日本:〈金瓶梅〉研究三人谈》,《文艺研究》2006.6《“人”在〈金瓶梅〉中》,《上海大学学报》2006.7 第13卷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2期《〈万宝全书〉是座宝库》,《文汇读书周报》2006.8.18《中国古代小说与当今世界文学》,《文汇报》2006.8.27,《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作为文学新起点的经济视角》,《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由“史”而“论” 由“论”而“史”——黄霖先生文学批评史研究访谈录》,《中文自学指导》2006/9/18《辨性质 明角度 趋大流——略谈古代小说的分类》,《明清小说研究》2006/9/30《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25《汤显祖《四书》评语一百五十则》,《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7/4/30《“笑学”可笑吗——关于<金瓶梅>作者研究问题的看法》,《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5《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评梅新林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文学评论》,2007/9/15《“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27《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学术月刊》2007/11/20《李时珍与<金瓶梅>》 ,《文史知识》,2008/6/1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要追求“化境”——兼评李桂奎<中国小说写人学>》,《明清小说研究》2008/7/15《<唐僧取经图册>探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5《<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河北学刊》2009/1/20《清末民初小说话中的几个理论热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序》,《昆明学院学报》2009/3/31《大众国学、世代累作及其他——读<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有感》,《学术研究》2009/5/20《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9/7/15《清末民初时调研究现状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7/25《另辟蹊径论钟惺——<钟惺评点研究>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15《百年前的强国梦与世博会——读陆士谔的<新中国>》,《文史知识》 2010/1/1《“中国也有今日么!”——世博会前重读<新石头记>》, 《天津社会科学》 2010/1/23《评饶龙隼<上古文学制度述考>》,《文学评论》 2010/3/15《明道之要,学术之宗——<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窥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0《民国初年“旧派”小说家的声音》,《文学评论》2010/9/15《关于编写中国文学学史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覃思精研,继往开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20《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三点感想》,《河北学刊》2011/3/1《<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汇评述略》,《戏曲研究》 2011/4/30《<西厢>名句为题之八股文的文论价值》,《文艺研究》 2011/7/10《中国文学名著汇评本的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中国文学研究》2012/7/31《“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追念魏子云先生》,《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2/12/31《<诗经>评点与<诗经>传播——以晚明时期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24
获奖情况《金瓶梅漫话》 学林出版社 1986.12 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金瓶梅考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10 获第五届北方十五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上册1982,下册1985.5,541990.8 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金瓶梅大辞典》(主编) 巴蜀书社 1991.10 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近代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2 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作为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一,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中国文学史》(明代部分主编)第四卷第1 — 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获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三卷主编,撰写其中第一卷《原人论》复旦出版社2000年5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演义”辨略》,获200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文心雕龙汇评》,获2006年华东地区古籍图书二等奖
急求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电子版,有笔记和总结也要,请发到邮箱826209627@qq.com。内容全的话加分
《桃花扇》是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品以侯方域、李香群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作者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是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作者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这就说明作者所说的兴亡不仅是南明王朝的短促命运,同时还企图指出明朝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那么从《桃花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里,我们是怎样看到明代三百年基业的覆亡的呢?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兵乘机入关的时候,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馀孽勾结四镇迎立福王。他们忘记了中原未原,大敌当前,买妾的买妾,选优的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现象。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们不仅丝毫没有想到上下一心,团结对敌,反而假公济私,自相残杀,最后甚至调黄、刘三镇的兵去截防左良玉,致清兵得以乘虚南下,成立刚刚一年的南明王朝就跟着覆亡。马士英、阮大铖对于调黄、刘三镇截防左兵的后果不是没有想到的。由于他们"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拜坛》),认定了向北兵投降比向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派让步好,就悍然采取了这一着。作品中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描绘,鲜明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确是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它使我们从一连串舞台艺术形象里清楚地看到当时南明统治集团里那些最腐朽黑暗的势力怎样由生活上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一步步把国家民族推向覆亡的道路;又怎样由政治上的把持权位、排挤异己,一步步走向了投降敌人的道路。
其次作品还通过侯方域的活动表现当时统治阶级里另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侯方域是著名的复社文人领袖之一,在继承东林党人的事业,反对阉党余孽的斗争中,表现他政治上进步的一面。然而正当国家内外危机深重的时候,他却沉醉在歌楼酒馆之中,这就决定他在政治上的动摇态度,不可能担当起挽救南明危亡的历史任务。"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作者在侯方域第一出上场时唱的[恋芳春]里就语含讽刺。后来又写他沉迷声色,几乎为阮大铖所收买,到最后更通过张道士的当头棒喝,指明他的迷误.
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描绘另外两类人的精神面貌。一类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作者以极大同情,写史可法怎样激励将士,死守扬州,并终于沉江殉国.
李香君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柳敬亭、苏昆生原来都是阮大铖的门客,当他们看到了复社文人的《留都防乱揭》,知道阮大铖是魏阉的党羽,就拂衣而去。后来左良玉不顾大局,要领兵东下,柳敬亭就不辞辛苦去劝阻。阮大铖逮捕复社文人下犹,苏昆生又主动去向左良玉求救。到明亡之后,他们宁愿归隐渔樵,不愿做清朝的顺民,他们的坚强性格和阮大铖之流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是柳敬亭,他的豪爽、侠义性格和一个民间艺人所具有的幽默、诙谐相结合,表现了高度乐观主义精神。然而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们只能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将领和复社文人身上。当复社文人失败了,爱国将领牺牲了,他们的希望也跟着落空,结果就入道的入道,归隐的归隐,一个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
从《桃花扇》里这一系列的描绘看,它确是通过了侯方域、李香君的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恨,使读者或观众痛恨权奸的误国,叛将的投降,惋惜复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屈。作者在作品里从爱国思想出发所表现的爱憎也基本是分明的。然而决定于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他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始终抱着敌视的态度,剧中骂起义军是流贼,还把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左良玉当作像史可法一样的爱国将士来歌颂。左良玉哭祭崇祯时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就是骂那班文臣武将镇压农民起义无能。同时作者虽然怀着对明朝兴亡的遗恨,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但由于本身是清朝的官吏,又加上清朝统治的严酷,作者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就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不仅称赞清兵"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闲话》),还讴歌康熙圣朝的祥瑞;不仅回避了清兵血洗扬州的惨剧,在结局里还掩盖了侯方域的变节,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
文学史上原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它把侯、李的离合之情与南明的兴亡之感结合得更紧密。与它同时的《长生殿》比之以前的作品如《浣纱记》、《秣陵春》等算是结合得较好的。然而《长生殿》是通过兴亡之感来突出李杨的爱情,而不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样,《长生殿》在下本里就有部分情节离开了现实形势来颂扬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桃花扇》写侯、李的爱情是始终紧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势展开的。由于侯方域本身是参加过复社文人反阉党的斗争和史可法幕府的人物,通过他的一连串舞台活动就有可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南明王朝内部的各种矛盾。李香君是秦淮名妓,通过她,又正好从侧面反映出南明王朝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传奇《媚座》出总批(注:《荀学斋日记》说《桃花扇》评语是孔尚任自己的手笔。《桃花扇本末》则说,"皆借读者信笔书之"。然而批语中有些完全是作者的语气,在《桃花扇本末》中,作者也认为这些批语"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至少他是完全同意这些看法的。)说:"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艺术构思。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里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原书有《考据》一篇,列举传奇中许多重要历史事实所根据的文献资料。这种忠于客观史实的精神,在明清传奇中,除《清忠谱》外,是没有可以和它比拟的。然而作者又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如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这就说明作者不仅忠于历史事实,同时是通过精心的艺术创造,如排场的起伏转折,情节的前后照应,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等,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较好的结合。《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从作品的凡例、批语看,它是作者创造性地总结明清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成果。
此外如人物的描绘、语言的运用,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如《侦戏》中[双劝酒]:"前局尽翻,旧人皆散,飘零鬓斑,牢骚歌懒,又遭时流欺谩,怎能得高卧加餐。"以独唱抒发阮大铖的牢骚,表现了他一副可怜相。"可恨身家念重,势利情多;偶投客魏之门,便入儿孙之列"一段白,似乎也不无反悔之意。但接着悄语:"若是天道好还,死灰有复燃之日。我阮胡子啊!也顾不得名节,索性要倒行逆施了。"终于露出其奸邪、阴险的豺狼本相。这样唱词和宾白的配合,惟妙惟肖地刻划了阮大铖的形象。《馀韵》中[哀江南]套曲更是传诵的名篇: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榻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跑。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离亭宴带歇指煞]
然而,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典雅有馀,当行不足;谨严有馀,生动不足。这实际是许多文人传奇戏在语言上的共同特征。
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金文学
名词解释 国朝文派
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
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 前期元杂剧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
1.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1.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 “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 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 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 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 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 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 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二.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 张生: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 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 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 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 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章 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色
《单刀会》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主要艺术特色有:
1.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试叙《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救风尘》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创作的风月剧。
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语。街道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试叙关汉卿风月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在他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里,“旦本”戏多达十二种。有《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
1.这三种都以妓女为主角,专为风尘女子写照传神。风尘女子是相对良家妇女而言的。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被视为尤物的风尘女子享有一定的自由,然而却是以她们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代价。她们具有婉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敏捷的才思,以及动人的姿色和顾盼生姿的眼波,但在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们作为玩物的命运。
2.在这三出正面描写妓女生活的剧作中,作者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如宋引章急于嫁给一个公子哥,想立个妇名;大智大勇如赵盼儿救姐妹侠骨柔肠,斗无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如谢天香嫁到钱府为妾,任人摆布,只是自叹自己的命不好;心高气傲如杜蕊娘较早意识到自己将老死风尘的悲惨命运,于是历经千辛想从良,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剧中塑造的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试叙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 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剧中的窦娥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 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
这些行吗?
关于“黄霖的科研成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栗雯婷]投稿,不代表冠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coedu.com/guanhua/116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冠华号的签约作者“栗雯婷”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黄霖的科研成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霖的科研成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主要著作《中国历代小说...
文章不错《黄霖的科研成果》内容很有帮助